作者
奈农(ID:lanongbaogao)
全文精华预计阅读12分钟
这个时代养老难吗?难!农民养老更是难上加难!
农村留守老人是一个数量相对较大的群体,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老人数量已达1.4亿。
今年,新农合缴费标准再次提高,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30元,达到每人每年不低于元。不过,个人缴费标准也同步提高,每人涨了30元达到了每人元。
新农合个人缴费标准连续三年上涨,可以说实现了“三连涨”。鉴于新农合费用逐年上涨,一些缴纳了多年新农合的农村朋友产生了弃缴的想法,但对于特殊团体,国家财政也给予补助,也就是说,国家为这些人买单。
权威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1.7岁,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为27.3%。据年3月18日《工人日报》报道,为了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国多地出台标准,要求“超龄”工人不得进入建筑工地从事建筑工作,现有超龄工人一律清退。超龄的标准,男性大致定在60岁以上。
有的人在工地上干了一辈子,除了工地上的那些事,什么都没做过。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明知在工地上工作会对身体造成很大危害,让身体超负荷运转,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改变,只能一直待在工地上。
老人无力改变,年轻人不愿进工地。
大多数农民工养老金很低,退休生活难以得到保障,只能选择继续外出打工,以缓解子女压力。
随着这一新规的实施,很多60岁以上的农民工面临失业风险,随之而来的是非常严重的养老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实实在在地解决养老问题,这些年我们国家确实采取了很多措施。
比如,提高基础养老金补贴力度,讨论修订农村养老保险规章制度等。
在这么多举措的助力下,农民养老问题确实有所缓解。
尽管农民养老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大龄农民为了生计仍选择进城务工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众所周知,城镇职工工资相对较高,工作环境优良,工作待遇也不错,特别是退休后会有不少“养老金”,让他们不需要为晚年生计发愁。
而绝大多数农村老人只能靠自己外出务工和家人赡养生活。他们都很努力。
农村老人只要有力气、能干,就不会闲着,身体也累坏了。两者反差如此之大,直接形成鲜明对比。
让它更加完善,以减轻农民缴费负担,对贫困人口给予切实补贴或实行免缴费措施,大力帮助村民增加产值和收入,从根本上改善家庭经济生活。
在经济利益的吸引下,不少农户开始大规模分散流动。距离阻碍了情感交流,农村老人得到的陪伴少,空虚感和孤独感增加。同时造成家庭分散,亲情网络碎片化,代际情感纽带松动,亲缘关系松弛,,家庭空巢现象凸显,进一步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给农村养老带来更大冲击。
虽然近年来国家鼓励和惠村政策使农村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无法靠土地收入维持居民消费支出。
还有农业投入观念淡薄,农村路桥质量差,只见表面效果。破旧的水泥路破旧不堪,路面太狭小,无法满足车,无法满足人的需求。不少地方水库、塘坝、沟渠等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旱涝灾害持续发生,农作物产量下降。规模化生产不足。农业生产多由“小而散”的小农户经营,每户共有土地十几亩。产业极其单一,产品质量跟不上,增收渠道狭窄,靠种地致富难度大。
目前,种地收入不能说是唯一的生计来源,但仍是大多数农村老年人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时不我待,农村老人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种地的收入越来越少。
加快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建立多层次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这将积极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建设,促进农村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农村内生动力。比如,农村互助养老的发展,有效缓解了农村养老服务不足的问题,为营造敬老、爱老、孝老的社会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展经济,改善人居环境。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与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要抓住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吸引企业入驻农村发展产业,鼓励农村青壮年就近就地就业,支持当地低龄老年人再就业。这些措施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经济发展助推农村养老服务发展。
可效仿城镇居民“以房养老”模式,探索“以地养老”。将老年人承包的土地抵押或放活经营权,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或定期享受老年公寓服务。
提升基层医疗水平。乡村振兴对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联动增强了乡村医疗卫生保障作用。
也可以以村组为单位,鼓励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以老带老”,让“小老人”照顾“老人”,建立“带不走的志愿者队伍”,实现互助养老。互助养老不仅可以缓解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空虚,还可以弥补家庭养老的软肋,为向社会养老转型奠定基础。
社区养老或其他医疗机构可通过线上或线下组织照护人员,梳理套餐服务,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相关医疗护理等服务。有效整合基本医疗服务、护理康复服务和社会支持服务,使老年人在社区就能获得餐饮、洗浴、康复护理、稳定生活照料、安宁疗护等社会支持服务。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