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玉溪日报
全力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全市就业创业工作推进综述
我市开展“助企纾困政策进百企”宣讲活动,积极助力稳就业。
今年6月,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举行失业保险稳岗返还集中发放仪式,为16户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万余元。
今年8月,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举行劳动力转移就业欢送仪式,26名务工人员搭乘飞机直飞老挝甘蒙省他曲县就业。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通过举办创业创新大赛,激发各类群体创业创新的活力和潜力。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举行稳就业政策宣讲会。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驻市政务服务大厅工作人员指导企业代表办理相关援企纾困业务。
□本报记者黄思敏文/图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办好就业的事,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就有了基础。年以来,全市人社系统以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六稳”的决策部署,将“稳就业”作为重要的政治责任和民生工程。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市人社系统更加积极主动作为,全力抓好企业复工复产、援企稳岗、职业培训、创业扶持、重点群体就业等工作,保持了全市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统计显示,年至年9月,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创业带动就业”发展态势良好
“这笔3万元的大学生创业补贴,对创业初期缺少资金的我来说可谓雪中送炭,帮我解决了资金难题。”90后大学毕业生许津铭家住通海县河西镇改水沟村委会,这里山多地少,农作物种植结构单一,他想把家乡闲散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带领村民一起致富。通过不断走访调查,许津铭于年注册成立通海县改水沟绿农蔬菜种植园,主要从事蔬菜种植和销售,种植模式为露天连片种植,年产值就达10万余元,带动当地村民12人就业。
尝到创业甜头的许津铭想扩大种植规模,但资金成了“拦路石”,于是他通过网络申报了大学生创业补贴,获得3万元补助。目前,在就业部门帮扶下,许津铭的绿农蔬菜种植园种植面积已达30余亩,年蔬菜产值达25万余元,带动当地村民15人就业;生猪养殖项目共出栏生猪余头,带动当地村民4人就业。
透过许津铭的创业事例,可以看到我市扶持创业各项政策措施的深入实施。与许津铭一样,我市越来越多的创业者通过政策帮扶,不仅自己成功创业,还带动更多人就业。近年来,我市积极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政策,对符合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人员,将申请贷款最高额度提至20万元,期限不超过3年,并给予财政贴息;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将申请贷款最高额度提至万元,并按规定给予财政贴息;对“贷免扶补”本金偿还次数进行调整,由原来的5次调整为3次。放宽创业带动就业补贴条件,加大资金对创业的支持力度;为提高贷款经办效率,依托玉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上服务大厅,通过“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创业者通过手机或互联网即可申办;成功开发玉溪市创业担保贷款网上经办系统,于年在全省率先实施网络申贷。
年至今,全市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9.69亿元,扶持人(户),带动(吸纳)就业人数人;发放大学生一次性创业补贴.4万元,鼓励和支持名大学生创业。建成省、市级创业孵化平台17个,有针对性地对创业者进行扶持和服务,切实提高平台创业孵化能力。同时,建立创业导师库,遴选来自各行各业有丰富创业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创业导师人,在项目选择、开业指导、市场推广、经营管理等方面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服务。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敲开“致富门”
“我很期待这次外出务工,前期对公司进行了详细了解,不仅工资收入高,工作环境也不错,有空调、有网络,和家人联系也比较方便。”今年8月,搭乘飞机直飞老挝甘蒙省他曲县就业的李苇表示。据悉,这是我市今年首批成规模、有组织输送到境外工作的务工人员,26名务工人员到岗后,试用期工资为元/月,转正后工资为10―元/月,且包吃包住。
近年来,我市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特别是自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市建立了稳就业24小时调度机制和值班制度,对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易迁点“零就业”家庭清零、“扶贫车间”复工复产等情况进行日调度、周报告、月分析,统筹谋划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就业扶贫工作。同时,按照“不漏一户、不掉一人”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村劳动力、脱贫劳动力基础信息和培训转移就业信息大排查工作,建立全市万名农村劳动力、脱贫劳动力的实名数据库,夯实了帮扶基础。
此外,我市结合乡村产业发展实际,积极建设“厂房式、居家式、合作社式、产业基地式、种养式”等多种类型的涉及水果种植、花卉种植、建筑材料等产业的就业帮扶车间。截至年9月,全市认定就业帮扶车间36个,吸纳就业人员人,吸纳脱贫劳动力人。大力开发扶贫工作信息员、生态护林员、农村保洁员等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对脱贫劳动力进行就业帮扶安置。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个,吸纳脱贫劳动力人就业。
位于江川区雄关乡的江川区荣程猕猴桃种植有限公司成立于年,种植红心猕猴桃余亩,因带动本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公司于年被认定为“玉溪市就业扶贫车间”。据公司负责人苟玉琼介绍,公司除吸纳雄关乡脱贫户及残疾人25人就业外,还带动当地户农户发展猕猴桃种植产业,带动农户种植猕猴桃面积约亩。近日,走进雄关乡窑房村老木头山的猕猴桃种植基地,这里的猕猴桃已销售一空,产值达万元。问及未来的打算,苟玉琼笑着说,她想带动更多农户种植红心猕猴桃,让雄关乡更多的群众从中受益。
与此同时,为让广大农村劳动力“走”得出去、“留”得下来,我市还深化劳务合作,先后在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和浙江省宁波市建立了4个玉溪市驻省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站。同时,拓展与省内各州(市)间的劳务协作,现已与昆明市、红河州、迪庆州等人社部门建立“就业服务工作站”,通过加强劳务合作,向省内外工作站转移就业人员3万余人。
统计显示,年以来,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连续五年实现“开门红”。截至年9月,全市累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33.万人,其中新增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2.万人;全市农村劳动力培训达91.万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培训达9.万人次。
精准构架“就业桥”兜牢民生底线
“今年我领取了元灵活就业社保补贴,这笔钱对我来说缓解了家里的经济负担,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政策。”家住澄江市凤麓街道、46岁的董丽菊告诉记者,她以前在酒店上班,在单位参加了养老保险,失业后一直靠打零工生活,养老保险费只能靠自己来交,目前她已领取了两年的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共计1万余元。据悉,按照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政策,女性年满40岁、男性年满50岁的就业困难人员,以灵活就业方式实现就业并自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以申请享受国家给予的社会保险补贴,一般为3年。
自年以来,全市人社系统积极引导就业困难人员多形式、多渠道自谋职业,以灵活就业方式实现就业,向以灵活就业方式实现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累计兑现社会保险补贴人次,支出.63万元,极大地减轻了全市就业困难人员的生活压力。
与此同时,我市严格执行省级城镇公益性岗位安置对象范围,包括办理城镇登记失业的零就业家庭人员、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大龄失业人员、有劳动能力的就业困难人员、连续失业1年以上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媒体、网站等方式向社会公开发布城镇公益性岗位招聘公告,保证了部分特殊困难群体能得到妥善安置。对安置期满后仍然难以通过其他渠道实现就业的大龄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重度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员,可以再次按城镇公益性岗位招聘程序予以安置。年至今,全市使用就业补助资金开发城镇公益性岗位,共安置人次。
家住华宁县、48岁的朱光曾经从事旅游行业,收入非常乐观,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朱光的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经济收入急剧缩水。年底,朱光参加了由华宁县劳动就业服务局组织的免费职业培训,为期一个月的培训让他掌握了按摩技能,如今的朱光在中医理疗馆兼职从事按摩工作,每个月收入0多元。“就业部门开展的免费职业培训,对有主动需求的就业困难群体来说犹如雪中送炭,为大家另谋出路指明了方向。”谈及未来的打算,朱光说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内不会消失,他想继续学习小儿推拿、理疗等方面的知识,开启二次创业。
与朱光一样,全市人社部门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对就业困难群体、贫困劳动力、失业人员、转岗职工、退役军人等开展免费职业培训。为提升培训质量层次,在培训开班审批过程中加强培训工种、等级、规模的统筹调控,紧紧围绕全市“一极两区”建设、十个制造业全产业链和工业倍增计划,重点开展“一县一业”重点工种培训,提升培训服务产业发展和就业稳定的精准性。同时,严格管控低水平、同质化的合格证书培训,确保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占比达60%以上,推动职业培训由初级向中高级提档升级。年至年9月,全市大力开展补贴性培训,累计有24.66万人次参加,越来越多的就业困难群体通过职业培训开始了二次创业,开启新的人生。
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今年27岁的覃熙是通海人,年从玉溪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舞蹈系毕业时,了解到家乡在舞蹈教育方面的短板,便决定返乡创业,于年成立通海县九龙街道星空培训学校有限公司。创业初期,覃熙通过通海县劳动就业服务局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