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导向
02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体
03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核心
04课程编制以基础面宽为基点
05课程实施以双方合作为基础
06教学活动以受培训者为主体
07考试考核以客观要求为标准
01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导向
为确保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与相对稳定性,体现专业设置的综合性,德国以职业分析为导向,确定双元制的培训职业。
职业分析是指确认、定义、描述职业社会所含任务及作业项目的科学分析过程,通过职业分析,通常将一个或若干个社会职业归结为一个职业群,一个职业群对应一个专业,即培训职业这样既可以清楚地了解构成任何一种职业的主要活动内容,明确分辨出该职业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又能够为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提供依据。
02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体
为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企业要求的技术工人,双元制模式不仅注重基本从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还特别强调综合职业能力,即关键能力的训练。
关键能力是指纯粹的专门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联系,超出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它强调当职业发生变更,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包括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控制与评价的能力等等。
03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核心
双元制理论课程的设计是以职业活动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并确定了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阶梯式课程结构。
横向上围绕着职业活动综合为专业理论、专业制图、专业计算三门课程,覆盖了专业所需的所
有理论,知识面广、深浅适合、综合性强,纵向上所有课程又分为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三个层次呈阶梯式逐渐上升。双元制实践课程的设计更加以职业活动为中心,实践课程的编排与选择更加注重直接性的职业经验。
04课程编制以基础面宽为基点
课程编制包括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编排两个方面,双元制课程内容的选择培训使学生获得宽广的知识技能面,从而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以及再就业能力强而转岗快。
德国双元制采用综合课程的方法把所有的理论课程综合成专业理论、专业制图和专业计算机三门课,目的也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尽可能拓宽专业知识面。
05课程实施以双方合作为基础
双元制课程实施是真正以双方合作为基础,学校按照各州总体教学计划实施理论课程的教学;企业按照联邦培训规章在企业中实施实践课程的培训,双方通过教育文化部和自主的形式加以协调,保证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并以此达到国家对职业人才的总体教育目标。
06教学活动以受培训者为主体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职教界开始探索以受培训者为主体的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与方法。
双元制模式的理论教学由传统的讲授法向启发式、讨论法、小组学习法等转变;实训教学由传统的四个阶段培训法向项目法、引导性课文法、项目应用法以及学习等方法过渡。
07考试考核以客观要求为标准
德国双元制是以客观、公正、规范的考试考核体系为保障,为了确保考试的客观性和不受培训机构影响的独立性,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试与培训无直接关系的行业协会承担,行业协会专门设有考试委员会,该委员会由雇主联合会、工会及职业学校教师三方代表组成。有委员会制定或组织制定考卷、监考及评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