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再就业 >> 再就业资源 >> 正文 >> 正文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解析及对策建议

来源:再就业 时间:2023/7/12
夏季白癜风防治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08731.html

近些年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脱节、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现象日渐凸显。“慢就业”大学生个体自身的成因主要是:1、传统和现代就业价值观的冲突;2、自我意识的冲突;3、个人意愿和社会责任的冲突。笔者从学生、家庭和学校三个层面出发提出了对策建议。

■文

高海燕

关键词:毕业生;慢就业;现象解析;对策

一、引言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可是,近些年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脱节、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现象日渐凸显。所谓“慢就业”是指高校毕业生毕业而不就业,放缓求职步伐、推迟就业时间,在毕业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正式、相对稳定的工作,倾向于选择暂时游学、创业或反复应考等,依靠兼职或家庭提供经济支持而经历较长就业探索期的一种现象。

国内关于大学生“慢就业”的研究显示:一部分大学生是为了更好地做好就业准备、提高就业质量主动选择“慢就业”,如创业筹备、备考公务员等;一部分大学生是因为就业迷茫或者想着休整一段时间再做打算选择“慢就业”;最后一部分大学生确实是因为自身专业水平欠缺、心理素质较差等因素造成就业困难而被迫“慢就业”。学界对于大学生“慢就业”的现象主要持三种态度:一种是持批判态度,他们认为大学生“慢就业”是浪费了国家的资源,“慢就业”最后会变成“懒就业”、“啃老族”;一种持肯定态度,认为大学生“慢就业”体现的是一种理性的态度,是一种智慧;最后一种持中立的态度,他们认为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是否“慢就业”,如果选择“慢就业”,一定要有自己的正确规划。

二、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解析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宏观因素,又有微观因素;既涉及政治经济因素,又存在社会心理因素。从个体角度分析大学生的“慢就业”现象,“慢就业”大学生的个体成因主要是以下三种:

(一)传统和现代就业价值观的冲突。就业价值观一般是指大学生对自身的认知和对职业的评价,包括自我认知评估、专业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就业意识、职业规划、就业心态、求职准备和对职业的评价定位等,通俗的讲即“怎么选职业”。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一般是“95后”或者是“00后”,他们的成长经历与“60后”、“70后”完全不一样。他们的父母亲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教育观念较为先进和民主,孩子们从小家庭环境较为优越,物质基础不缺乏,接受良好的教育,注重兴趣特长的培养。这些群体的父母辈的传统就业观一般是“追求稳定”、“结合国家和社会需要”、“先就业再择业”、“先要养活自己”。而“95后”或者“00后”们的就业观则很不一样。他们思想活跃,个性张扬;价值取向多元;物质条件丰富,就业需求层次提升。他们对于稳定工作的需求不如父母辈那么强烈,也没有沉重的养家糊口的压力,他们在求职时更加注重自我实现的需求,宁愿等待,不愿将就。个性化的特征也促使他们去尝试探索新兴时尚的职业,比如说:微商、网络写手、网络模特、网红、主播、游戏测评师等。

(二)自我意识的冲突。“95后”或者“00后”们因为生活范围相对狭窄,社会交往比较单一,缺乏社会的阅历,自我认识的参照物比较少,再加上父母的宠爱,所以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整体偏理想主义,不能很好地将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使得部分毕业生产生了“慢就业”现象。主要包括:1、过度追求“理想化”的职业。他们在毕业后,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追求理想。表现在:不断地尝试创业;反复尝试考公务员、考研、出国或者是考证;过高追求自己不匹配的职业;薪酬要求高,就业期望过高。2、迷茫心态下的从众就业或者待就业。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如果没有很好进行自我职业地定位,对于未来发展比较迷茫,那么就会造成大学生选择遵循父母亲的意愿,去考取传统的理想职业(如公务员、教师、银行职员等)。部分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还需要一定的时间通过游学或者休息整顿,再好好考虑自己的未来发展。3、自卑、受挫能力差等不良心理素质导致的困难就业。有些自卑的大学生在就业期间缺乏主动性,缩手缩脚,遇到困难不愿付出努力,不愿意不断地去尝试就业导致“慢就业”。还有一部分大学生确实是心理素质较差,成为了高校、社会的就业困难人群。

(三)个人意愿和社会角色的冲突。“95后”或者“00后”们因为成长经历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在择业时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