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王昕珂
“好香啊”、“里面都是中药”......在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参观者们纷纷在徐州香包展位上驻足停留,仔细观察手工制作的特色香包,连连称赞“真不错”、“很精致”。一件件精美的香包,将承载的美好祝愿带给更多人。
博览会上,已年过八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秀英一手拿着针线,一手捏着半成品,为游客展示着香包技艺。“我12岁起就跟着祖母和母亲学做小荷包,乐此不疲,算起来已经有整整70年了。”
王秀英递上自己设计的“真棒”香包。这是一个用丝绸制作的细长小挂件,上面绣制了海水江崖纹这一曾出现在古代龙袍和官服上的传统纹饰,海水、山峰、祥云、江崖等元素象征着“福山寿海”的吉祥之意,里面放入各色中草药,分别有驱蚊、助眠、提神等效果。“这是我小时候做针线活时候自己做的,专门用来搁针,叫作‘针棒’,挂脖子上方便。现在我们给它改名叫‘真棒’,寓意身体棒棒!”
香包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品,历史久远。它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中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汉代《礼记》有云:“男女未管笄者......衿缨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说明汉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徐州市两汉文化的发祥地,因此可以说,汉代时徐州香包已经出现了。当时的香包都用高级锦绣制成,内储茅香根茎或掺拌辛夷等香料。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徐州香包。
徐州香包合实用性与观赏性,它造型纯朴,图案精美,色彩艳丽,绣法工整细致,内装的中草药能驱蚊防潮,净化空气,预防疾病。徐州香包形制丰富,有心形、圆形、元宝形、蝴蝶形、花瓶形、长方形、人物娃娃等各种形状;外部图案多采用龙风呈祥、鸳鸯戏水、松鹤延年、喜鹊闹梅等传统的喜庆吉祥题材。以寄托人们祈求祥瑞、避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
年,徐州香包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王秀英说,徐州香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传承这一古老的传统工艺,她一直在传统香包制作的基础上苦心研究,创作出一批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作品。在王秀英的带动下,马庄村余名村民实现创业、再就业推动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