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雨谷
声明
题图来源于网络。惊蛰研究所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留言申请开白。
对于裁员,80、90后们并不陌生。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改革和企业重组,让许多工人失去了铁饭碗,在中国加入WTO的前年,每年都有数百万国企员工下岗,数千万人的童年或多或少都与下岗有过交集。
在宏大的经济浪潮变革下,个体命运往往只能蜉蝣撼树,在经历二十余年发展后,中国互联网市场也迎来冰点时刻,这一次,下岗变为裁员,国企员工变成了大厂职员。
年BAT三家公司净流失余名员工,考虑三家巨头更大规模的招聘纳新,实际离职或裁撤的职员数量会更高,在一季度,从互联网大公司离开的人也接近1万人。如何应对裁员与离职,成为互联网公司和大厂员工们不得不考虑的现实命题。
不是所有的离开都有体面对于已经“毕业”的林颖,与大厂的告别有解脱也有理想的幻灭。
年年中,90后林颖被朋友内推入职京东某二级事业部,过去良好的履历和行业经验让她对即将到来的工作充满兴奋,部门领导的赏识、同事的热情和第一次进入大厂的新鲜感,确实让林颖动力十足。
入职期间林颖所在业务集群正在冲刺上市,为了保证业务增长不降速,公司启动大规模扩招,这使得业务营收实现了同比76%的增长。然而公司并未考虑过度扩招带来的负面影响。据林颖介绍,扩招不但造成了中层冗余,还产生了虚假业绩。集团不得不对专科设立以及一二级事业部进行频繁的整合拆分。林颖入职期间就经历了次转岗,直属领导换了4次。
林颖最初对调岗与更换领导都毫无怨言,期间团队内外也有一些高管派系斗争行为,她也始终认为“在大公司难免会发生”。直到最后一次调岗,部门内提拔了一位资历颇深的“老人”担任部门领导,林颖开始直观感受到了公司中层管理的混乱。
伴随组织的壮大,核心领导层行政管理容量有限,大公司中层实际成为承上启下的关键角色,一方面“高P领导”需要带领团队参与实际业务,有能力解决一线业务难题,同时也要承担对下负责角色,在团队内获得基层员工信任。但林颖看到的,却是公司中层在团队出现晋升机会时安插亲信,并给予其高绩效评分;过分强调自己与高管的关系,卖弄职场权威;使用特权违规报销。
引发林颖离职的导火索是Q4的绩效评分。公司制度规定,当季末的评分决定了下一季度的绩效奖励,而林颖所在业务部整体绩效不高,林颖的直属上司给了她低于0.5的绩效评分——此前她的季度评分从未低过1.0。
面对过低的评分,林颖向领导、人力部门、集团监察部提出异议,希望能复核自己的绩效。但最终不仅没有解决绩效评分的问题,反而迎来裁员谈话。人力部门先是给出N+1的补偿方案,希望林颖主动离职,但她仍希望解决过低绩效评定的问题,“我不希望我是带着失败离开的”。被拒绝后,人力部门又给出转岗方案,绩效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并且新岗位将林颖从项目主管降格为普通运营。
坚持不接受公司转岗方案的林颖被HR以未向新部门报到且缺勤为由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为此林颖开始了近1年的劳动仲裁、劳动诉讼。最终,法院支持了林颖的大部分主张,基本认定了公司在绩效评定、解除劳动合同等行为上存在违法违规情况。
据林颖介绍,与她类似的情况在年时有发生,甚至许多员工被迫接受主动离职,连N+1的赔偿都拿不到。包括应届生也遇到事先签署了三方协议,但入职后因为没有岗位需求而被HR约谈解除三方协议自行离开的情况。
员工被离职的理由也五花八门。有人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