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沈阳天柱山老年公寓的陈思(右)既是心理咨询师、营养师,又是护工、活动主持人(4月21日摄)杨青摄/本刊
◇就业是帮助困难群体从根本上解决各类现实问题的关键◇在廉租房小区、安置小区、国企矿区等城市相对贫困群体聚居地,开发、收集辖区内的物业管理、居家养老、日间照护等服务性岗位,方便困难群众就近就业 ◇充分调动企业等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吸纳就业困难人员,让他们在具体工作实操中接受技能培训 “去年疫情严重时,我和妻子没法外出干活,孩子放假在家,每天一睁眼就要花钱。”宁夏银川西夏区的万立鹏今年50岁,平时他总是想方设法省钱供两个孩子读书。疫情好转后,万立鹏找到一份保安工作,但他总担心以后年龄大了,工作越来越难找。 近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访东、中、西部城市发现,就业难是不少城市相对贫困群体面临的“老大难”,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采取了不少积极举措,提供就业困难补助、就业援助、就业培训等服务,但岗位供需不对称、就业服务不精准、技能培训受冷落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 基层干部群众建议,“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解决就业问题,健全就业帮扶体系,让更多困难家庭依托就业和产业,握紧脱困解困的“金钥匙”。 就业供需更对称 就业供需不对称,是城市相对贫困群体面临的普遍难题。多地人社部门负责就业帮扶的工作人员反映,这点在“”就业困难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方面,用人单位面向相对贫困群体的招聘岗位不少,但部分学历低、技能差的就业困难群体难以达到招聘要求。 在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从事劳动保障工作的李建东说,有很多企业想招聘保洁、保安之外的岗位,但这些岗位“有门槛”,比如需要考试,要求会使用电脑,学历低、技能水平低的就业困难群体难以达到招聘要求。 不少社区工作者反映,目前企业的用人需求已经普遍从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当地能提供较多就业岗位的企业仍以工业为主,用人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 另一方面,有的家庭考虑到孩子上学、工资待遇、房租、出行成本等问题,不愿意选择援助岗位。 一些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社区收到不少东部企业招聘需求,岗位工资待遇也不错,但困难群众几乎无人问津。“大部分城市困难家庭拖家带口,很难动员他们去外地工作。”宁夏一位从事就业与创业服务的政府工作人员说。 为破解这一难题,各地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记者调研发现,不少地方在廉租房小区、安置小区、国企矿区等城市相对贫困群体聚居地,开发、收集辖区内的物业管理、居家养老、日间照护等服务性岗位,合理增加公益性岗位设置,增设小车间、小超市、小作坊等,方便困难群众就近就业。 今年2月初,广西南宁市人社部门工作人员来到兴宁区何秋莹家里,为她送上一个“量身定制”的公益性岗位。今年31岁的何秋莹属于视力四级残疾,母亲患病,弟弟是盲人,家庭条件困难。在人社部门帮助下,何秋莹成为深圳市龙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南宁分公司的校园保洁,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岗位工作环境单纯,对视力要求不高,不会造成视力疲劳,离家不远,收入也稳定。” 年,广西南宁市积极帮助名就业困难人员找到了工作。当地落实就业困难人员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的延期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给予延长1年补贴。全市共有机关事业单位公益性岗位个,全部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同时鼓励企业开发了个公益性岗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服务体系更精准 调研之后,基层反映:对于部分没签劳动合同、没交社保的灵活就业人员,难以查询他们的工作状态和收入情况,影响劳动就业部门开展就业援助的精准性。 一方面,就业困难群体的精准覆盖不足。多位人社部门工作人员反映,在开展城市相对贫困群众帮扶行动中,帮扶对象主要来自民政等部门认定的困难户,难以做到像精准扶贫那样精准全面、覆盖到位。 另一方面,不少相对贫困群体对政策了解不足。多位社区工作人员反映,在开展疫情防控、人口普查工作过程中,发现一些生活困难群众对救助政策并不了解,更不知道自己可以申请低保和就业援助。 为健全服务体系,提高保障政策精准度和覆盖率,各地作出多种尝试。 在甘肃,为了提高保障政策的覆盖率,当地细化刚性支出范围和认定标准,进一步明确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低收入家庭收入、财产、支出认定条件,并适当扣减了必需的就业成本。 在不断扩大认定范围的同时,不少地方正在加大政策投入力度,提高各界参与积极性。 比如,扩大就业专项资金规模,提高就业培训补贴标准,让真正需要花钱的培训落到实处;鼓励民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充分利用他们规模小、反应快、信息灵、对接准的特点,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水平;组织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强化对接服务,借鉴精准扶贫中的电商扶贫、种养分红等模式,让困难群体实现在家门口增收。 “就业是帮助困难群体从根本上解决各类现实问题的关键。”受访人士反映,解决城市相对贫困也应精准施策、有的放矢。 每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救助困难群体的相关标准应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同时,政府各部门之间应加强联动,确保各部门间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工作。 就业培训更有效 记者走访发现,各地组织的烹饪、电商、维修等技能培训,更适合年轻人。一些高级技能培训要达到预期培训效果,需投入较多经费和较长时间,培训机构和大龄困难群众的积极性并不高。 “来这里参加高端培训的人很少,有时候一个班都开不起来。有的培训实效不足,接受培训的人员拿了三四个证,却还是不能够胜任工作岗位。”一些培训工作人员向记者反映。 为了提升培训质效,增强困难群体的就业能力,受访专家和基层工作人员建议进一步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 一方面,各地应加强社区、街道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建设,开展职业介绍、创业咨询、技能提升、就业心理调适等服务内容。针对公益性岗位期满退出人员,做好政策衔接和就业服务,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可通过长短结合的技能培训项目,让困难群众拥有一技之长,增强就业能力,帮助他们尽快再就业,鼓励自主创业。 另一方面,地方应不断完善就业培训方式,在订单、定岗、定向和专项培训基础上,采取“培训进社区”“送技上门”“互联网+培训”及因业施培、因人施培、因需施培等模式,提高就业培训针对性、有效性。同时,大力推进以工代训、新型学徒制培训等职业技能培训,充分调动企业等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性,吸纳就业困难人员,让他们在具体工作实操中接受技能培训,提升培训效果。(采写记者:徐海涛关俏俏李黔渝尹思源杨驰任玮)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