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阳,从巍巍狮子山麓到高峡平湖金沙江畔,走进每个集镇,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热闹的“赶场”场面,还有那一拔拔风风火火“赶场”的人群。传入耳际的是一声声此起彼伏的叫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寒暄声,还有那甜蜜的欢笑声。
那一处处生意兴旺的“赶场”景象,还有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让人感受到金阳乡村旧貌换新颜、百姓生活的变迁,金阳人享受着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流动赶场”更便利 满足群众生活需求
阿呷莫走出家门,卖起了自家生产的农特产品,从刚开始时的“背”起卖,逐步发展到后来用木架车来拉起卖,再到后来的用农用车“运”起卖,从本乡十天一场的“赶场”上卖,逐步扩展到哪儿“赶场”就往哪儿赶,“赶”出了新生活,日子越过越红火。
苏呷阿打大胆走出寨门去经商、闯市场、跑买卖,从摆地难卖小百货起家,生意越做越红火,如今拥有2个小商店、2辆运输车,专门从事农特产品的收购、农资和百货的运输、销售等买卖,收购本地的农特产品到外地推销,把当地所需的各类商品运进来销售,凭借努力和打拼,成为村里最富裕的人家之一。
……
在金阳,有一种被称作“流动赶场”的赶集方式。过去,金阳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流通方式落后,为了搞活农产品流通,有效解决农民的农产品难卖问题,拉动农特产业、农副产品产业等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并不断满足广大乡村群众生产和生活消费需要,由此,金阳人“新创”了一种特色的“流动赶场”,由临近的几个乡镇联合起来,每个乡镇划出一块地方供群众赶集,并相互协调,约定今天在这个乡赶场、明天就在那个乡赶场、后天就在另一个乡赶场,第一轮轮流完了,进入下一轮,如此循环下去,或者一个乡三天赶一场、十天赶一场。
之后,这种创新的赶场方式就成为当地群众约定俗成的习惯性、自觉的行为,也让越来越多的乡村农民在“赶场”中不断受益,于是乎,这种“流动赶场”很快就遍及全县各乡镇,甚至有些公路沿线的行政村也兴起了“流动赶场”。
随着“流动赶场”的日益兴盛,农村市场日益繁荣活跃起来。“赶场”既满足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促进了广大群众观念的转变,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还“赶”出了乡村群众的新生活。
乡村“赶场”促进了农村农民观念的转变。随着“赶场”在广大乡村的兴起,在市场经济效益的驱动下,通过经商走上了致富路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几年来,每个乡、村的“赶场”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开到了乡野田间,各式各样的商铺越来越多,专门跑买卖的人也越来越多,不少农户还在当地搞起了“批发”,甚至有不少农户走出家门到县城,或到昭觉、西昌等县外去办商店、办餐饮、摆摊设点做生意。“要想富得快,就要跑买卖!”已成为乡村群众的共识。
“赶场”赶出了乡村群众新生活。哪里“赶场”往哪里“赶”,生意越做越红火的群众也越来越多,增收致富后的他(她)们,生活越来越好,幸福指数越来越高。“赶场”拉动了农特产业、农副产品产业等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
乡村“赶场”,促进了市场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民的农产品难卖问题,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还解决了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催生出了一批经商大户,走上了富裕生活路。
“赶场”促进了边远山区广大农村小商店的发展,目前,全县近个村民小组,每个村民小组都有几个、甚至十来个小商店,有的村民甚至在村旁路边摆起了小摊子,做起了小买卖,小商店和小摊点的不断增多,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山区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需求。
市场活跃“秤杆军”百姓消费更便捷
每天去上班,或下班回家时,在大门口,总遇到一位老大妈在摆地摊,或卖洋芋、或卖蔬菜、或卖水果,每天都在卖着不同的农产品的她,通过摆地摊增加了自己收入的同时也为消费者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我是包来卖的,从农民手中‘批发’过来,赚点零花钱,反正没事做,干坐着不如做点事,找点生活费。”这位老大妈是金阳县马依足乡四村木南沟人,手里的东西大多都从农民手中买进,再通过自己自制出售,做了一年多的时间,一天可赚四、五十元钱。这种包农产品来卖的做法,其行业内的人称为“包来卖”。
这位老大妈说,她也是学着身边的人才做的“包来卖”,每天都背着一个背篓、带着几个塑料口袋,拿着一杆秤,在县城的进出路口等着农民背着农产品进县城,遇到啥就买啥,以“批发价”买回来,再在大门口以市场价出售给过往的消费者。
近年来,在金阳,像这位老大妈一样,“包来卖”的人越来越多,从几年前的个别妇女到如今有空闲时间的男女老少兼有,队伍越来越庞大,“包来卖”的行业也越来越宽泛,从起初的包青花椒、核桃等农特产品到现在的蔬菜、水果、家畜家禽等所有农产品的“无所不包”,而“包来卖”的队伍中,最多的还是彝族妇女。
这几年来,随着彝族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在党的一系列富民惠民政策的沐浴下,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得到充分改善,彝族村民的观念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曾经羞涩的彝族妇女,不再以保守思想守在家里过穷日子了,而是勇敢地走出山门,闯市场、跑买卖,从乡村市场到县城的大街小巷、农贸市场,都能看到彝族妇女“包来卖”(经商)的身影。
金阳人管这种“包来卖”的买卖人叫“秤杆人”,意为拿着一杆秤到处跑买卖。随着“包来卖”的人不断增多,消费者就把这类人称为“秤杆军”,意为一人一杆秤、天天做买卖的队伍。
过去,“秤杆军”做买卖的行业多为鸡、猪仔、青花椒、核桃等,很少有人“包”蔬菜、水果。平时,做鸡买卖的妇女,每逢高山地区赶集,就拿着一杆秤,到市场上以低价购买猪仔、鸡等畜产品到县城市场上出售,赚得多的,一只鸡都能赚几十元;而到青花椒、核桃上市季节,她们又跑去“包来卖”。如今,“包来卖”的行业多了起来,不管农民背什么农产品到市场上来,总有人去“包”。
“包来卖”让越来越多闲着的妇女从事经商,增加了就业,也增加了她们的收入。“秤杆军”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美化了人居环境,也带动了彝族妇女的观念大转变,成为家庭致富的能手,提高了自己的地位,过上了幸福新生活。
观念的转变,商业的发展,为彝区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带来了彝区新气象、新生活。
新生活带来新商机脱贫就业快致富
“我研制了一套彝族新娘套装,很好卖,供不应求哦。”在金阳县城新区步行街的一家“彝族服装店”,店主说,她在县城做彝族服装生意,用手工做一些彝族妇女喜爱的百褶裙来卖,生意越来越好。
走进彝族服装“专卖店”,墙上挂满了花边衣、百褶裙,披毡、擦尔瓦、黑丝帕等各种彝族服装款式,柜台上层层叠叠堆放着阿都、阿联、沙马、马海等各支系彝族的服装。店主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有时候还供应不上,只有请人帮忙制作,一年下来,最少也能赚两三万。
生意好了,有了商机,做彝族服饰的商家也越来越多,促进了彝族服装店蓬勃发展,目前金阳县的彝族服装店已发展到70多家。发展起来的服装店,大多靠店主自己手工缝制,因耗费时间长,专门为“专卖店”做彝族服装的小工也就应运而生,从而带动了更多的群众再就业。
如今,在每个乡村的集贸市场,都能看到颜色鲜艳、款式不一的彝族服装,这项产业的发展更是让许多农村妇女在经营彝族服装中摆脱了贫困,成了致富能手。
村村连通幸福路条条公路通小康
“来来来,买鸡蛋、面条、大米……”
“便宜卖了,饼干、方便面、水果糖……想买啥,啥都有,要买的快点喽!”
在金阳县土沟乡土沟村苦竹坝组,一辆载着各类商品的面包车停在路边,车头上挂着的扩音小喇叭反复播报购买商品的广告。
走近面包车一看,车子改成了“摊子”,车厢变身“流动商店”,车内中间留一条“小道”,两边则是货物满“仓”,凌乱摆放着瓜果蔬菜、食品及各种零食,前来购买商品的群众既可站在车下选择,也能上车挑货。
“把商品放在车上流动销售,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只要通公路的地方,就能把商品卖给当地群众,群众在自家门口就能买到称心的生产生活用品,便民利民,自己也不用每天摆摊、收摊,也方便了自己。”车主说,他是云南炎山人,每天从炎山出发,经对坪、青松,再到土沟,反复在这一带销售,生意好时,一天收入上千元,不好时也有几百元,不管怎么说,平均每天净利润能达到三、四百元。
说话间,一名当地妇女前来购买柑橘。这位妇女说:“自从这儿通了公路后,一天到晚都有人开着车在叫卖,来来往往卖东西的车很多,有时候,天还没亮就有叫卖的小喇叭声,想买啥,啥都能买到。现在嘛,自家生产的农产品,也有老板开车到地头来买,自己需要的物资和商品,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感觉真幸福。”
另一边,同样是卖商品的小货车,车厢里有近百余种优质、价廉的生活必需品,供村民选购。车主一边忙着卖货品,一边笑呵呵地说,过去,不通公路,通公路的地方路也不好,运输、购进价格等多方面的因素,他只卖十来种商品,所卖的商品价格下不来,群众前来购买的少,生意确实不好。现在路好了,车也跑得快,运输成本降低,卖的货品有几百种,价格也和城里的一样,群众乐于购买,生意就一天比一天好了,一年能赚个四、五万元没问题。
“这里的东西,品种又全价格又合理,买着也放心。”前来购买商品的村民说,这些专门卖货的货车,当地群众称之为“流动商店”,为村民提供便捷、实惠、安全的农副产品和生活必需品,拉动了农特产业、农副产品产业等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
土沟村苦竹坝组,是金阳最偏僻的地方,曾有人称之为“木乌拉达”(意为与天连接的沟),过去没有通公路的时候,当地村民一年难得出去一次。村民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购买生产生活必需品,均靠人背马驮,且来回需要两天,而如今,公路通到了家门口,需要啥就能买到啥,价格和县城的差不多,有的还更便宜。
“只要是通公路的地方,就有这种‘流动商店’,特别方便。”村民们反映,周边一些路口不时会出现“流动商店”,车型各式各样,有小货车,也有面包车,买的东西也各式各样,有百货、生产生活用具、食品等等,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民的商品难卖问题,又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还解决了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催生出了一批经商大户。
“我们乡村农民,也能买到想吃的早餐,生活的节奏已跟上城里人了哦,看,想吃啥,都有!”在马依足乡唐家屋基村,正在为一家老小7口人买早餐凉粉的花依合乐滋滋地说,过去,村里的百余户人家,由于交通不通畅,买点日常生活用品只得到县城市场上去买,多花销不说,人也跑得累。现在公路通畅了,啥东西都运到家门口来买了,有专卖凉粉、馒头、油条等早餐,也有专卖碗筷、锅盆等生活用品,还有专卖衣物、洗漱用品等家居用品,凡是群众生产生活所需的物资和商品,都可以在这些“流动商店”买到。
“公交车都通到了家门口,现在,出门就坐车,只需10元钱就去县城了,幸福生活在彝家。”当地村民说,现在,部分乡村通了公交,实现了“出门就坐公交”的梦想。公交线路的开通,为县城居民及乡村群众提供了更为安全、舒适的乘车环境,又方便广大群众快捷绿色出行,交通发展带来了乡村群众新生活,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白里呷)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