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幸福之基,既事关人民群众的“钱袋子”,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压舱石”。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其治理水平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如何将社区与充分就业结合,让“社区+”发挥效应,打通群众就业最后“关卡”,进而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年起,我国开始开展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推荐认定工作,探索出“社区+就业”新路径。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的创建,也唤起了群众就业干事的激情,激发了创新创业活力,为促发展、扩就业、惠民生注入了澎湃动力。
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推荐认定工作每两年开展一次,认定推荐标准为辖区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登记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率均不低于95%,无失业半年以上人员;符合就业失业登记条件的人员%进行登记,零就业家庭认定后的1个月内至少帮助1人实现就业等。今年1月,人社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认定结果,其中我省有23个社区上榜。
居民在成都市金牛区曹家巷社区的糖油果子店门口喝茶聊天。供图/四川省就业局
这23个上榜的社区中,有的组织技能培训,帮助残疾人、失业人员等就业重点人群实现自主择业、就业;有的与本地社区文化有机结合,帮助社区居民实现就业创业梦想;有的营造消费新场景,带动当地社区居民实现就业创业;有的强化社区就业服务,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近就业……虽举措不同,但都立足各社区特点,找准社区居民就业创业“痛点”“难点”,积极探索出各具特色、能有效促进辖区居民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新路径。
今天,随小编一起走进这些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在社区居民实现就业创业的故事中,看这些社区在“因需制培”“搭建平台”“强化服务”等方面的“精准施策”;看“小”社区里搭建起的就业“大”舞台在不断优化社区生活环境,让社区有生气、群众生活有温度上发挥的功效;看我省各级人社部门发力打造充分就业社区的举措,以及做实做细“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工作,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信心和决心。
铺就“家门口”的就业创业路
“多亏了社区千方百计帮我联系,我才能顺利走上就业创业路。”雅安市雨城区青江街道沙湾路社区居民罗燕在生了孩子后通过在社区登记就业意向,被安置到了公益性岗位。公益性岗位到期后,罗燕在社区的帮助下自主创业,开了一家面馆,实现了创业梦。
在建设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中,各社区结合自身实际,精准“出招发力”,不断完善社区服务能力,提高社区就业创业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社区在促进居民就业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做深、做细、做实就业创业工作,为辖区居民在“家门口”铺就了一条就业创业路。
登科寺社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开展创业培训。供图/四川省就业局
强服务,让社区成为就业创业“第一站”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也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社区工作人员是最贴近群众、最贴近基层的群体,也最了解群众就业意愿、创业技能,能提供精准的创业就业服务。所以,社区在“带就业”“促创业”方面有着巨大潜力。如何将就业创业服务下沉到最基层,让社区成为居民就业创业服务“第一站”?
走进位于川东北的巴中市恩阳区登科寺社区的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大型LED显示屏,屏幕上不断滚动播放着企业的招聘信息。“通过大屏幕,求职者可及时掌握各企业的用工需求动态。”登科寺社区党支部书记冯学菊介绍,登科寺社区位于恩阳区的繁华地段,辖区人口众多,就业需求量大。为把就业创业服务“端口前移”,年初,社区积极与街道办、人社部门对接,投资20余万元修建了占地约平方米的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中心设立了标准化服务大厅、职业培训室,专门为辖区居民提供就业失业登记、职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申请等全方位服务。
“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可真方便。”当顺利找到工作的待业人员刘华芳迈出登科寺社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的大门时,她脸上露出了笑容。据不完全统计,自登科寺社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已累计帮助余名社区居民实现了就业和创业。
除了“端口前移”,“下沉摸底”也是精准掌握辖区居民就业创业需求的有效手段。
“在打造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中,我们一直在摸索如何让社区群众实现充分就业。”在凉山州西昌市西城街道西门坡社区党委书记陶茂红看来,要实现充分就业,首要条件就是必须有效掌握失业人员信息。
为此,西门坡社区采取了摸底、入户、做台账的方式,通过网格员日巡入户,设立小区、大型商场、超市固定登记点,建立QQ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