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再就业 >> 再就业优势 >> 正文 >> 正文

双减政策下的职业教育,普通高中和职业

来源:再就业 时间:2023/7/10

市场规模高达万亿的国内教育培训行业,在双减政策出台后一夜崩塌。

风声鹤唳,没有人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走。

曾经的教培一二三名,都在积极拓展素质教育新业务。

比如8月9日51Talk宣布不再售卖境外外教课程,猿辅导旗下南瓜科学子品牌宣布,将重心转移到STEAM科学教育赛道。

连老牌机构新东方,早在十几年前就开设的家庭教育讲座,也被市场解读成了:

培训父母。

站在整个中国普通高等教育饱和背景下看,教育体系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双减政策下最大受益者浮出水面。

它就是职业教育。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初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未来必然担负更多的教育、就业、经济和人才分流责任,真正成为普通家庭的另一条上升通道。

被分流的学生

普通高中和职业院校之间,本来就存在生源争夺战。

教育部曾经定下职业院校和普通高中招生比例5:5的要求,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个比例在实际操作中逐渐异化成6:4。

根据教育部年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比例约为57.7%,意味着42.3%的初中毕业生会被分流。

最常见的一种人生路径是:

部分家境一般,天赋有限的学生选择了一所中职或者技校,没有学到多少真技术,毕业后进入工厂成了廉价劳动力。

中国大部分城市的教育资源和户口、房子紧密捆绑。

农村学生和家境一般的城镇学生,在中考高考时期,很容易被考试提前分流,滑落到民营三本学校,或者职校去。

当然也有例外,只要愿意下功夫,在职业院校学一门手艺完全可以养活自己。

比如江苏省技师学院的宋彪同学。

年宋彪因为初中成绩不是很理想,只比普通高中高几分,和家里人协商并取得支持后,选择了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机械工程系,五年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从文化课转到专业课的他第一学期很不适应,却因为小时候特别喜欢组装机器,凭借热情和刻苦学习,整天向老师们请教,一点点跟上了文化课,掌握了实操技能。

宋彪在年以全校第二名进入校集训队,开始准备世界技能大赛。

随后一路过关斩将以江苏第一名进入全国选拔赛,最终层层筛选赢得前往阿布扎比世界决赛的门票。

年10月19日,19岁的宋彪从世界技能组织主席西蒙·巴特利手中接过阿尔伯特·维达大奖,成为第一个获得金牌的中国选手。

回国后宋彪还向总理进行了汇报,后来成了学院里最年轻的教师,毫无保留地将技能经验,传授给了下一代学生。

年8月他带着同校学弟张维钰参加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获得工业机械装调项目铜牌。

换个角度看,像宋彪、张维钰这样有热情、有理想、专业能力过硬的学生,毕竟只是少数。

职业教育诞生之初,就兼具教育和就业双重保障属性。

像江苏常州等一批东部沿海城市,已经完成了初步的产学研一体化探索,剩下的就是将这种模式,有序推进到全国。

中国目前处于产业升级过渡期,未来对于农民工、临时工和短期培训就能上岗的低技术工人需求越来越少,对专业技能人才的渴求,只会越来越多。

分裂的职业院校

最近两年,一直有这样一种说法:

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全产业链的国家。

这句话并不准确。

中国制造业的特点在于大而不强,多而不精,很多高精尖制造业都被日韩、欧美的龙头把控,比如制造芯片的光刻机。

(荷兰ASML公司生产的光刻机)

这种产业链特征,某种程度上和中国职教行业的特质,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既有东部沿海一批优质职业院校,也混杂着众多收费高、教育质量差、生源不足的普通民营职校。

在这样的环境下,社会舆论更认可普通高校大学生,而不是职业院校毕业生。

《教育家》杂志此前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大型问卷调查报告》显示,中职学生、高职学生、教师和家长选择希望继续升入高校学习的分别占67.80%、67.33%、61.58%和59.85%。

升学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即使学生和家长能接受职校,社会和企业也未必承认他们。

《调查报告》里还说,职业院校学生认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困难是社会认可度,中职和高职学生选择此选项的比例分别为70.26%、73.48%。

另外,调查显示学校开设专业和当地产业匹配度高的占比,只有52.55%。

认可度不高、难就业,成为职校学生家长的主要痛点,短期难以改变。

也有一部分职校选择另辟蹊径,满足服务业细分市场。

比如湖北江汉职业艺术学院,下属的潜江龙虾学校。

第一期毕业生已经顺利拿到专科毕业证,并且全部被企业预定,应届生薪资在到1.2万元之间。

(图源:湖北江汉职业艺术学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