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再就业 >> 再就业优势 >> 正文 >> 正文

养老保险待遇对再就业不同就业类型选择的

来源:再就业 时间:2024/12/30
白癜风能治疗吗 https://m.39.net/disease/a_q2uufro.html

一、养老保险待遇的收入效应识别,在经典的劳动供给决策模型中,工资率(也即市场劳动的收入)的变化导致人们闲暇和劳动时间分配发生改变,工资率的变动会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种作用。具体来看,一方面,随着劳动收入的不断增加(即工资率提高),个人的财富水平也随之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更偏爱于闲暇,从而减少劳动时间。

另一方面,工资率上升,多休闲一个单位,意味着损失一个单位劳动带来的收入增加,即休闲的机会成本增加,这样,人们可能更多的选择增加劳动时间。由上述分析可知,工资率的上升会导致两种相反的工作选择激励作用,从而导致劳动供给的降低或增加,而劳动者最终的市场劳动供给贝是由“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然而,与劳动收入会同时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不同,非劳动收入的变化,常常会激励人们减少劳动供给,也即“收入效应”。从理论上来看,非劳动收入的越多,人们整体收入水平越高,面临的预算约束线也越高,使人们变得相对富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倾向于消费更多的闲暇,从而降低再就业的可能性。由此可见,非劳动收入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单一的“收入效应”来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工资性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机制明显不同:工资性收入主要通过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共同影响人们的劳动供给决策,劳动收入的增加不仅有助于放松预算约束,形成财务激励效应,对劳动力供给具有负向作用,而且会导致闲暇的机会成本增加,对劳动力供给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因此,工资性收入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效果是不确定的,由“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大小决定。相比之下,非劳动收入则表现为单一的“收入效应”,对劳动供给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事实上,养老保险待遇作为非劳动收入的一种,在退休人员再就业决策中发挥的作用与非劳动收入相似,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养老保险待遇越高,退休人员当期或预期的收入水平也会越高,会降低其劳动供给的动机,尤其是对已经退休的老年人来说,养老保险待遇的越多,他们对闲暇的需求越高,退出市场劳动的可能性也越高。

二、养老保险待遇的收入效应分析,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