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再就业 >> 再就业介绍 >> 正文 >> 正文

重温苏化历史不忘初心使命走出了老国

来源:再就业 时间:2022/5/15
北京治扁平疣好医院 http://m.39.net/pf/a_8744649.html

走出了老国企的瓶颈

中国的发展是与改革连在一起的,同样,苏化集团的发展也是与改革紧密相连的,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打开苏化集团的历史长卷,可以清楚地看到集团发展的轨迹和轮廓,是改革造就了苏化集团,是改革促成了苏化集团的裂变,推动了苏化集团的发展,树立了苏化集团的品牌地位。苏化集团不是改革的弄潮儿,发展过程中一直平平稳稳没有大起大落,也不像明星企业出尽风头,几乎就没有大红大紫的耀眼光环。但是苏化集团却始终在市场经济的大风大浪中披荆斩棘,借助中国改革开放的东风,坚持改革,坚持发展,一路高歌奋进,成为苏州市,乃至中国化工行业为数不多的从国有企业转型民营企业后持续发展的集团之一。那么,是什么力量造就了苏化集团?又是什么动因促进了苏化集团的发展?是什么因素让苏化集团做到无论形势多复杂,无论市场竞争再激烈,企业始终以积极的态势行进在发展的大道上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改革。改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向全党发出的进军号,在党的号召下,中国开始经济建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经济强国富民。在中国发展经济建设的大好环境下,苏化集团从成立之初的上世纪90年代起,改革的步子就没有停止过,从思想改革到制度改革,从观念改革到管理改革,从体制改革到机制改革。可以这么说,苏化集团的历史就是一部苏州工业企业的改革史。苏化集团几乎参与了苏州市对国有企业所有的改革,见证了苏州工业企业在改革开放大环境中的成长、壮大,成为苏州市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案例。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会议,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从此,改革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员令,遍及各行各业,百废待兴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在党的政策导向下,企业生产运行正常,经济建设出现了新势头,继农村改革后,年转向城市经济改革后,企业成为市试点单位,当年采取的是核定基数、一包四年的做法,这项改革激活了企业的活力。年,企业因为经济发展快、利润增长快,成为苏州市工业企业利改税的试点单位,改革使企业尝到了甜头,企业积累也由此增多了,家底殷实了,到年企业自有基金已高达万元,这在整个苏州企业绝无仅有,也是苏化集团成立时堪称自豪的一段佳话。年集团成立之初,针对苏州化工厂和苏州溶剂厂两个企业不同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背景进行磨合,开始了内部改革的第一步。用半年时间完成了机构设置、人员到位、财务并账、统一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标准,理顺运行机制。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调整管理机构,实行中层领导聘用和定岗定编制工作。压缩科室管理人员61名,压缩科室下属辅助人员5%,生产车间压缩富余人员79人。年再次进行定岗定编制工作,又压缩科室管理人员和科室下属辅助人员71人,后勤服务人员减少36%。科室管理干部减少近二分之一,管理部门减少三分之二,每年节省人工费用近万元。集团成立内部劳动力市场,富余人员和需要用人的部门都到劳务市场进行劳动岗位和人员的双向选择,当年有位员工找到了新的工作岗位。接着又在工资分配制度上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度,按岗位的劳动环境、技术水平高低、责任性大小等等因素评定各岗位工资。年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集团名员工都签订了劳动合同,包括中层以及高层管理人员,这是集团全体员工劳动关系的首次改革,是全市化工企业首家实行用工改革的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首次打破了工作铁饭碗、终身制的概念,打破了工人编制与干部编制的区别。凡是在岗位工作的职工,都要与劳资部门签订一份劳动合同,劳动合同规定合同期限,双方签字画押,报市劳动部门审批后生效。劳动合同制至今已经实施20多年,早已是劳动用工单位与个人的一种有效的劳动契约,是企业普遍的用工制度,人们早已经接受了它。但是在20多年前,人们从业的观念依然是陈旧的,一朝在企业工作,只要个人不提出辞职,企业就不能解聘,更不要说退到社会重新就业了。苏化集团是苏州市盈利大户、知名企业,从创办企业开始,企业从来没有辞退过职工,也从来没有职工下岗之类的,由于效益好,父母、子女、夫妻同在苏化集团工作的大有人在,曾经作过统计,年成立集团后,双职工超过对,还不包括三职工、四职工。劳动合同制的实行,使职工的就业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同时带动了企业内部的其他改革。年,苏化集团创办了第一个不同于化工生产的三产服务业“苏州格林水业有限公司”,第一次将原来从事化工生产的20余名职工从化工岗位分流到食品生产岗位,专做食用纯净水。从化工转向食品行业,是企业发展史上第一次跨行业的转型。当时喝纯净水是一种时尚,是引领健康生活的风向标。企业从德国引进10套做纯水的设备,在居民集中居住的小区设立供水站,同时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首次在美之国小区开发管道纯净水服务,开创了苏州第一个居民小区打开水龙头就能喝纯净水的先河,格林牌纯净水成为苏州市较早的纯净水知名品牌之一,供应单位除集团全体职工外,遍及周边的学校、社区等。苏化由此打出了做化工也能做纯水的牌子,实质性地跨出了有了第一次跨行业的尝试,企业创新的意识更强了。同年,企业决策在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征地亩,开始涉入建材行业,从德国引进先进设备,开始从事当时房地产热衷的塑钢门窗所需异型材的业务。塑料型材完完全全属于建材行业,是企业又一次跨行业的尝试。优势之一是苏化合资企业之一的太仓华苏塑料有限公司有生产异型材所需的塑料粒子。德国引进的设备要求高,工艺细,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一流,是房产商公认的。改革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促进剂,特别是3年企业整体改制,带来的不仅仅是观念上的冲击,更是体制机制改革的碰撞。7年整体搬迁启动后,当年最棘手的问题就是1名左右职工的安置问题。人事部门曾作过测算,地处张家港东沙工业园区的两家企业可以再吸纳近名职工,除集团本部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外,需要安置的职工近千名,压力真的很大,职工安置成了企业能否顺利搬迁的一道坎。职工安置是用工制度的又一次改革。集团高层要求管理部门全力以赴地做好职工安置工作,充分发挥集团党群系统的工作机制和组织网络优势,“积极、稳妥”地做好职工安置工作。7年9月15日,集团召开职工代表大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讨论通过了《苏化集团职工安置方案》,安置方案报市劳动局批准后实施,是具有法律依据的职工安置文件。文件依据有了,但安置涉及每一个职工,涉及每一个家庭,必须认真对待。为此,集团成立了职工安置小组,委派一名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工会主席任副组长,集团各级党组织书记和分工会主席任组员,全力做好职工安置工作。其间,市劳动局为苏化集团办了5场职工再就业招聘会,安置小组成员带职工到各个再就业场所参加招聘,帮助职工走出再就业的第一步。在市场、区、街道、相关企业等的帮助下,苏化职工最终接受了安置,勇敢地走出企业,走向市场,融入社会,实现了再就业。集团名职工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名老职工与企业签订了内退协议,近名职工到东沙化工基地的企业就业,集团本部各管理部门约人,企业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职工安置工作告一段落,基本做到了积极、稳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潮流和动力,苏化集团也在改革中蜕变,在改革中成长,在改革中发展。好多已经离开企业的员工说起当年在企业的事,仍流露出对企业的情意。改革是苏化发展的见证,改革促进了苏化的发展,也成就了在苏化干事实现人生价值的梦想。从年签订全员劳动合同制到3年企业改制重新签订劳动合同,至7年企业整体搬迁职工大范围安置,集团的队伍没有散,中层以上干部没有走,党员、骨干绝大部分留在了企业。如今在集团担任高层领导和四个生产基地领导的干部们除了专门引进的人才和新入职的大学生外,90%都是老企业的人。干部是企业的人才资源,选择苏化就是选择了终身职业的干部们坚信苏化的发展,坚信在苏化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新入职的大学生也从企业干部身上学到了真经,安心企业工作,努力施展才华,为企业的发展增添色彩。苏化集团的干部并不多,属于集团统管的干部不超过70人,比起年名中层以上干部,干部人数是最精干的了。干部是企业的财富和人才资源,经历过企业改制、搬迁等重大改革的干部们,将集团的发展担当起来,他们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把苏化当成自己的家,为企业的发展尽心尽责。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