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孟佩佩)公务员招考年龄限制在35岁以下、企业多数招聘岗位门槛限定在35岁……在当前复杂的就业竞争环境之下,“35岁”俨然成为职场“生死线”。前程无忧于近日发布的《“35岁+”人群就业压力观察》(以下简称《观察》)显示,多重因素导致“35岁+”人群再就业空间压缩,再就业倾向于“降维求稳”。与此同时,七成“35岁+”人群的职业晋升停滞在了35岁之前。多重因素导致“35岁+”再就业空间压缩前程无忧早前的《春季职场跳槽观察》显示,仅有14.5%的受访人群在本年度春季(春节后至四月底)完成了跳槽计划,“35岁+”人群在其中的占比不足二成。从该平台发布招聘岗位的分布显示,“10年以上工作经验要求”的招聘岗位量仅占市场现有总需求的一成半,相较之下,“1-3年工作经验要求”和“3-5年工作经验要求”的招聘岗位量合计占比超过六成。即使考虑到招聘平台上的企业/个人用户构成结构,以及建筑/建材/工程、城市服务业、批发零售等的一线/基础岗位,普遍存在除招聘平台以外的招聘渠道,但以上数据仍显现出“35岁+”人群的再就业空间需进一步扩展。除招聘市场需求端因素外,《观察》发现,“35岁+”受访者在线下场景(餐饮住宿、批发零售、建筑装修、基础制造、城市服务等)从业者中的占比明显高于90后、95后,这类细分就业领域更易受到疫情和整体经济下行的正面冲击,职业稳定性和再就业空间均较差。另一方面,据教育部数据,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0.0%提高至57.8%。整体来看,“35岁+”人群亦不具备再就业的学历竞争优势,导致可选择就业岗位的质量局限性。《观察》调查显示,过去一年中,“35岁+”受访者平均投递简历数量同比增加近四分之一,但获得的面试机会却同比下降二成。七成“35岁+”人群的职业晋升停滞在35岁前《观察》调查显示,在企业纷纷进行组织变革和扁平化管理的趋势下,“35岁+”受访者中仍有超过六成位居非管理岗位。同时,七成“35岁+”受访者表示最近一次职业晋升是在35岁之前。35岁之后仍有过职业晋升的受访者多数任职于金融券商、人工智能、专业服务、IT软件/数据服务、半导体/芯片/集成电路、生物制药/医疗设备等高端产业或高精尖行业。从市场需求端来看,据平台上的已发布招聘岗位的分布显示,明确“10年以上工作经验要求”的岗位中,除副总裁、副总经理、财务总监、代表处负责人等职能管理类岗位外,首席技术官、细胞中心技术负责人、激光雷达硬件专家、储能技术领域专家、高级建筑工程师等为代表的高技术/技能含量岗位明显占到多数。《观察》发现,数字化智能化进程提升了技术迭代的速度,使得当下企业雇主倾向于把有限的雇佣成本用于部分具备高度自主知识更新能力的“35岁+”人群,从事标准操作或事务性工作的“35岁+”人群因精力、体能、知识架构等原因,更容易被年轻群体或数字技术所取代。再就业“降维求稳”“35岁+”人群再就业会选择哪里?《观察》调查显示,以近五年来整体招聘需求量始终维持在全行业前五的互联网/电子商务为例,考虑到“35岁+”已超过大多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岗位的限制,具备“10年以上工作经验要求”的“35岁+”互联网/电子商务领域受访者中,47.8%的再就业选择细分领域头部的中小型企业,“降维求稳”心态较为明显。是否还有其他出路?《观察》调查显示,“灵活就业”正在开始被接受,超过半数的“35岁+”受访者愿意尝试生活电商服务、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417.html
上一篇文章: 离职证明恶意明显,影响再就业总裁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