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是就业困难群体,其中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者更是较难获得就业机会。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残疾人士链接资源、学习技能、适应环境、增强自信等,让他们走上自强自立之路,迎接美好人生。小编为大家呈现三个地方的具体实践,以供借鉴。
广东东莞:“小豆芽”助圆就业梦
“如果能通过康复训练让我家孩子学点儿技能、照顾自己,家里就是砸锅卖铁也愿意支持。”在广东省东莞市塘厦镇残疾人康复就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康就中心”)里,学员小钦(化名)的家长动情地说。
年4月,塘厦镇康就中心开始尝试开展“芽芽乐,乐环保”——塘厦康就残障学员环保育芽就业计划项目(以下简称“芽芽乐”),让残障学员通过抱团的形式,学习育芽、销售等工作技能,提高认知能力和工作技能,实现辅助性就业,许多像小钦这样的学员迈出了融入社会的第一步。
多面向创造就业机会
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早在年,东莞市就开始陆续在各镇(街)建立了针对智力和精神残疾群体康复就业的康就中心,恢复和发展残疾人参与社会、回归社会的能力,减轻残疾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塘厦镇康就中心较早开展了该项服务,以残疾学员的需求为导向、以社区为依托,运用社会工作服务理念和工作技巧,通过引进社会组织力量,组建起一支集社会工作者、康复治疗师、职业训导师等为一体的专业技术队伍。
“为残疾学员设计康复活动时,所应用的方法如串珠训练、园艺治疗等,只是单面向的技术,如果将其与人力资源配备、社区融入等要素结合,那样就可以从多维层面为残疾学员创造更多的机会。因此,我们从社区资源获取、市场供求关系、学员能否胜任以及产销过程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最终确定用厨余垃圾转化有机肥料种植豆芽等蔬菜,帮助残疾人就业。”项目社会工作者赖丽鸿介绍说。
在项目运行中,学员们把亲手种植的有机蔬菜拿到人流较旺的中心市场进行销售,如此一来,助力学员康复的园艺治疗和社区社会化有效链接起来,并产生了经济效益。“‘芽芽乐’把单纯的园艺治疗与生产、环保、销售结合起来。在这种模式的构建中,各个过程都有多种产出(包括环境的改善、学员能力的提升等),且每个过程环环相扣、相互推动,让残疾学员就业成为可能。”东莞市残联相关工作人员总结道。
“抱团”模式扬长避短
据了解,社会工作者将项目设计为种子、厨余收集及转化为有机肥料等方面的前期准备-蔬果种植-社区市场展销-收益分配四个步骤。为扬长避短,减少个体受挫感,增加凝聚力共同解决问题,项目通过“抱团”模式将不同优势的学员组合在一起,避免了单一个体无法独立完成任务的困境。
项目在流水线上模拟了不同的就业岗位,然后按学员的能力特长分组匹配,让他们发挥所长,合作完成工作。社会工作者主要设计了计量收银、宣传促销、蔬菜培育与种植、清洁及后勤等岗位。除了较为复杂的厨余转化为有机肥过程由社会工作者负责外,其他每个岗位都是根据学员的个性特点分组轮班安排的,学员完成相应岗位的工作任务即可获得报酬。
为了帮助学员更好地胜任工作,社会工作者还招募了有相关经验的志愿者,对不同岗位的学员进行一对一辅导,提升其自信和技能。如有收银经验的志愿者配对不善言辞的自闭症患者小童(化名),在一对一的辅助后,小童熟练掌握了收银找零的技巧,成为一名“收银员”。
此外,学员在“抱团”生产销售蔬菜的同时,还坚持厨余分类回收宣传,众多市民受此影响,纷纷参与到垃圾分类的环保行动中来。康就中心学员自强不息的做法也引起社会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