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再就业 >> 再就业前景 >> 正文 >> 正文

从茅侃侃事件,看拥抱资本的茶叶自媒体,都

来源:再就业 时间:2022/11/23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想必最近IT圈最火的,当是茅侃侃事件了。

做为一个80年代末出生的人,知道茅侃侃,是因为他头上的“80后互联网新贵”这顶光环。

当年他有多风光,如今就有多悲怆。

据说是与资本产生的一些嫌隙,导致了他走向极端。

看吧,又是资本,资本的嗜血本质,再一次暴露无疑。

曾经,村姑陈也遭遇过资本的橄榄枝,不过,我胆子太小,从小受母上大人的教诲,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无论资本说得如何天花乱坠,却从未觊觎过那笔有好多个零的庞大数字里的一分一毫。

这个毛病被人鄙视过很多很多次,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评语:胆子太小,格局太小,没有气魄.....

这些我都认了。

我一直觉得,拥抱资本,并不是一件简单和轻松的事,也并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

资本进来,并不是给你发工资的,资本是要赚钱的,你花了资本多少钱,你就得倍地赚回来还给它,否则,你就等着被资本吃掉吧。

在被资本清出局这个事情上,我相信新浪的创始人王志东先生,最有发言权。

有许多人搞不清楚状况,以为资本是救死扶伤的医生,其实它是你爹,叫你干嘛你就得干嘛,叫你扩张你就不能缩编,叫你上马哪个项目你就不敢枪毙掉。

你拿了钱,表面上看是胜利了。

实际上,你是付出了项目的部分权利,才交换来了资金。

因为钱,你丧失了自由,丧失了独立操作这个项目的权利,你的一举一动,都要跟资本的代表去商量、去探讨。

而资本和资本的代表,通常是一个外行,你一个业内人士,跟一个外行去沟通项目未来的发展,且不说沟通成本有多高,单说让一个外行部分拥有项目未来发展的决策权,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危险的事。

可是,还是有许多人,前赴后继地拿着自己的项目,投入了资本的怀抱。

比如我们茶圈里的几个公号(网站),便先后拿了金额不等的投资,他们拿了投资之后,在宣传文案上,写得华丽无比,跟新拜了个有权势的干爹一样。

然而,真相到底如何?拥抱了资本的茶行业创业者们,他们是活得风生水起,还是无比悲凉?

《2》

拿了万左右人民币投资的公号A

这个公号,位于福建之外的另一个茶产区。

这个公号的创始人,与村姑陈一样,出身传统媒体。

可惜的是,那个产区只产一种茶,并且当地人喝茶氛围不浓,以茶为业的也少,反而是商业氛围浓,全国百强县它们就占了大半,在这样的形势下,这个公号的主创人员和员工们,懂茶的不多,专业的更不多。

比如他们对普洱,对白茶,对岩茶,对铁观音,对红茶,对工夫茶具,就不甚了解,只知一点皮毛,还是从网上众多纷繁复杂的资料里辛苦筛选良久之后才得到的皮毛。

然而,一个从传统茶叶媒体出来的半老文人,面临着媒体业的变革,要想再就业,肯定得干自己的老本行,即使不专业,也比饿死要强。

至少一家老小,父母妻儿,需要他养活,中年男人的辛酸,中年失业的苦楚,对未知未来的恐惧,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成为了他开创茶叶自媒体的动力。

所幸开号不久他就凭借该省强大的民间财富资源,获得了天使轮投资。

投资方与被投资人的关系,就像夫妻。

刚认识的时候,男人追求女人,你说要月亮他马上搬梯子,你说想吃冰淇淋他能把超市冰柜给你掏空,等结了婚之后,就变了,侍候吃侍候喝,还要侍候他全家,跟个老妈子似的。

刚接触项目的时候,投资方表示得很谦逊,什么我们只出钱不干涉呀,什么项目还是你主导、我们负责后勤保障呀,甜言蜜语一轮一轮地来。等到合作谈成了,钱到位了,没几天看你不赚钱不盈利了,马上就变脸了。

据说这个投资方规定,你们这个项目,要把所有茶叶都上齐全,包括红绿白黑黄,每种茶都要涉及,每种茶都要上架销售。

于是这位可怜的主创者和他的团队,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在资本的指挥下,上架了多种产品——大而全,多而杂。

如此短的时间内,要弄懂这么多种茶,显然是不可能的!

他也知道这么快上这么多货,很多货品的质量有问题,但没有办法,拿人家的钱,就得替人办事,被资本指挥,成了这个项目的宿命。

要是不听话,惹恼了投资方,下一笔资金不到位,可能这个月工资都发不出来,全家老小都要喝西北风去。

他现在的生活状态用一个词就能形容——疲于奔命!

每天,联系茶产区,每个茶产区找一到二家茶厂,不论专不专业,不论厂子大小,先发样,拍照写稿上架产品再说。

能卖不能卖,能卖多少,暂时先不考虑。先满足了投资人的要求再说。销量,是下一步才要解决的问题。

有时候他也惶恐,这跟他原来想做一个小而美的自媒体,想做一个有情怀的自媒体公号的初衷,实在是相背离太远太远了。

这种想法偶尔冒出来,就被他迅速摁下去了。

柴米油盐,人生大事,在生存这个前提之下,尊严荣辱都不值一提,何况是情怀?

被资本裹挟,在这洪流里颠簸,前路何方,这个公号,目前还在迷茫。

《3》

目前已经到A轮的某网站

这个网站,在PC端日渐衰落的这几年(——),实足实地捞到了好多粉丝。

它有一个巨大的劣势——开办在一个远离茶叶主产区的省份,既不是闽,也不是云,更不是浙。

本地不产茶,也远离茶叶主产区,接触到茶的机会就少,接触到茶农、茶山、茶园、茶树的机会就少,那么,要熟悉起它们来,就得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去茶区。

距离远,去一次不容易,不可能天天去,周周去,月月去,对茶区的了解,对茶的各种生长环境、加工工艺的了解,市场行情的变化,自然少了非常多。

至少不比村姑陈,去太姥山和武夷山,只要1小时动车。去安溪开车也就2小时多。哪怕去龙井产区——一衣带水的浙江杭州,动车才5小时。

不是村姑陈炫耀身为产茶大省人民的优越感,这里只是想说明,不生在一个产茶叶的省份,写作起茶叶来,要想专业度够高,真的是非常难,首先信息的闭塞度就是一个致命伤。

从这一点上来看,这个位于非茶叶主产区的网站,项目设立之初,创始人是非常大胆,也是非常自信的。

事实证明,他的自信没有帮到他,反而是那个时代帮了他。

那个时代,PC端正在没落,呈现出颓势来,大家转头奔向了移动端。

PC端现存的网站,茶叶类的,有一个最大的(为避免麻烦,隐去网站名字),因为几位合伙人的意见相左,几年前闹分裂,网站早己没落。

这个空缺出来的位置,给了这家初创的网站。

所以很多时候,一个人脱颖而出,并非他最优秀,只因为需要有一个人站在那个位置的时候,他正好在。

于是,在大家的注意力都瞄准移动端的时候,这个团队进入了PC端,并占领了空缺的那个位置,收获了许多PC端的流量和粉丝。

在行业正好空缺、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它迅速做大,迅速拿到了投资,据说现在是A轮。

有同为茶行业创业者的人拿到了A轮,这本来是个极振奋人心的消息,本来是可以给村姑陈、李麻花以及其它茶行业创业者们创造正能量的案例。

然而,这个时候,它位于非茶叶主产区这个极大的BUG开始凸显出来——定位为茶行业专业媒体,却对茶知识各种不懂,写的文章,做的活动,各种不专业,一度成为业内笑谈。

有了资本投的资金,这个网站的创始团队,马上动起来,招兵买马,希望能用招募人才的方式,弥补自身在专业领域的严重不足。

但在一个非茶叶主产区的省份,你用再高的价钱,也招不到懂茶的人。

在那个地方,福建随便一个稍微喝过两年茶的人过去,都能在当地混个大师当当,月入两万。(

那个谁,给你支了条生财之道,不必谢我。)

团队里专业人士匮乏,这个网站只能走第二条路,专找大品牌,专找大师,专找每个茶类里最顶级的茶销售。

可是,行业有行业的潜规则,你离主产区那么远,又不隔三岔五去混个脸熟,每个茶行业里的门道如此之多,没有三年五载深入产区了解走访,与最底层的茶农打交道,哪里能闹得明白里面的道道?

不专业,就算大品牌、大师,也未必会对你坦诚相待。

这就是这个网站目前面临的最尴尬的境地:拥抱了资本,有了钱,与大品牌合作,与大师合作,却仍是不懂茶,只能发表一些不专业的理论、收获一些不懂茶的粉丝、游离于真正的茶圈子之外。

随着传统媒体的转型,越来越多比这个网站创始人更加专业的人士进入茶行业,这给行业带来了更加高的准入门槛,和更加专业的知识要求。这也让这个网站的劣势愈发明显。

资本不是万能的,至少在目前,资本并未帮助这个网站变得专业。

不专业,是它的硬伤。可惜它至今未觉。

《4》

每年自称拿万人民币投资的茶具公号

在茶行业里,茶具一直是个标新立异的存在。

大多数人想到茶行业,思路就直奔茶叶去了。压根忽略了茶具。

这个每年都在吹嘘拿到万人民币投资的茶具公号,它最初做了一个茶具号,这位创始人颇有点小聪明,早早瞄准了互联网+茶具这块空白市场,做了一个号出来,抢滩成功。

然而他的性格,比较容易获得成功的快感,茶具号刚刚在业内崭露头角,销售量也刚开始有点起步,就开始四处寻找投资了。

他是个积极寻求资本帮助的人,这可能与原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有一定的关系。

不久就给他找到了一个投资。

在福建本土,要拿万人民币的投资,是十分简单的,尤其是一个互联网项目,尤其还是当下站在风口浪尖上的内容电商。

具体投资了多少钱,分几批次打,有没有到位,我们都不得而知。

这位创始人十分的善于包装自己,也十分地善于对外宣传,我们在每个渠道听到的消息,惊人地相似,都是万人民币。

这些都是三年前我对他的认知,也是三年前初相识时传递给我的信息。

三年过去了,上一次见到他,是在一个小范围聚会上。

在这次见面之前,我有很久很久没有听到他的公号的消息了,他后来也做了一个茶叶公号,只更了三个月便永久地停在了年3月25日。

他说他建了一个群,月营业额万。他说他在做茶具拍卖,一次能拍万。

这一次,听说他又拿到了一笔投资。

村姑陈很替他高兴,三年了,一个内容创业者,真不容易。于是问他,你拿了多少投资?

他答:万。

李麻花张大了嘴,正要冲口而出,我狠命掐住了她的手。

也许,第一次的万是真的拿过吧,至于后面的那几个万,我觉得偏于想象更多一些。

拿了投资,并没有做出成绩来,在投资人的压力之下,日子自然是不好过的。

没有从市场赚到钱,要活下去,只能继续融资。

资本的习性是追涨不追跌,你项目做得好资本会主动上门提亲,你项目做不好,资本是第一个对你关上大门的。

为了继续在资本市场上拿到钱,这位兄台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编,编出一个又一个的成功营销案例,来吸引投资。

不巧,他的数学不好,每一次编出来的金额,正巧都是万。

去翻他的公号,曾经风光一时的行业内唯一一个专业一点的茶具号,从一周一更,变为一月一更,内容也直线下降。

看他的朋友圈,写作的时间越来越少,见投资人的时间占据了每天的2/3,这样的时间安排之下,哪里还会有创作的心情和精力?

没有了创作的心情,要活下去,只能再讲故事给资本听,期望着瞎猫碰上死耗子,能遇上被他拙劣的故事打动的资本方。

那晚的聚会,因为没有投资人参加,他呆了不久就走了。

我望着他的背景,比三年前稍微佝偻了些。

真的不希望,下一次听他讲故事的时候,那个只存在于想象里的项目,金额还是万。

《5》

对待投资的态度,有两种,一种是反复思量,思前想后,最终拒绝。

另一种,是积极寻找资本,敞开胸怀接纳资本。

无论是拒绝也罢,拥抱也罢,资本它就在那里,它嗜血的本性从未改变。

在决定要接受资本之前,请想好一切的坏处,一切的反面,一切的变数,你若能承担,便接纳它。

反之,失败的结果是自己不能承受的,那便暂时拒绝它吧。

有了资本会走得快一点,但一摔跤就有可能是灭顶之灾。

没有资本,也只是走得慢一点罢了,相对还更稳当,更轻松,更自由。

村姑陈不赞同在自己还很弱小的时候,就接受资本,没有抵抗灾难的能力,你有可能会变成资本这头雄狮嘴里肥美的羔羊。

我们不觊觎资本的实力,自己走,只要方法得当,方向正确,一样可以走得很快、很稳、很好。

20年前,杂志采访徐静蕾,说有人说你傍大款。老徐不屑地说,我本人就是大款!

5年前,媒体采访范冰冰,说你什么时候嫁入豪门?范爷说,我自己就是豪门。

今晚,村姑陈要对那些想拿投资的人说,好好干,过不久多久,你自己就会成为资本。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5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