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然发现大家变得沉默了,这种沉默体现在每一个人都不愿意向同事吐露自己的心声,不愿意向领导谏言自己的想法,不愿意向公司投入更多的感情。所有人都变得既熟悉又陌生,好像擦肩而过的路人。
不沉默就会被穿小鞋,就会被排挤,就会被排除在单位核心圈子之外,犹如一张没有形状的网拉扯着你的所有努力,以不服从管理,无全局观为由,将你的仕途斩断于无形之中。
我回忆了最近几年工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人和一些事,又梳理平时的言行观察,发现单位里的确比以前安生了好多,大家有事说事,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和气气,即使产生矛盾,也只是争执两句,然后心平气和地继续讨论。
每个人几乎都是在早上一窝蜂来到公司,晚上又一窝蜂离开公司,即使加班也没有了牢骚埋怨,好像发条一样,按照既定任务,机械地完成必须的工作,然后收拾东西下班。
上班时,大家也没有了背后的议论,向领导打小报告的事情更是罕见,连意见会上提出的建议也都千篇一律地提高自己,加强创新,没有任何人敢对现有的公司制度和文化提出看法。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所有的员工不约而同的失声,让大家三缄其口变得沉默寡言呢?
我将从以下三点进行探讨,不对之处,请各位朋友斧正和补充。
公司文化的变化
职工曾经是企业的主人翁,企业是我家,效益靠大家,员工对企业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对这份工作充满感恩情。各级领导以身作则,与职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打成一片。
员工们也能切身感受到领导们并非高高在上,是可以将他们视为好朋友、称兄弟。长此以往,当心里有话,脑子里有想法,只要是对公司发展有利,都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推心置腹地交流。
而现在,这种企业文化已经被彻底改变,企业老板认为员工只是打工的,我出钱,你出力,大家公平交换。能干就干,不能干就走人。
如此一来,员工就完全失去主人翁的身份,完全没有任何归属感和责任感。心里形成一种新的工作观念,企业那是老板的,我只是一个打工者,你给我工资,我就给你干活。新的社会关系和形态己形成,员工对这份工作的没有任何感情而言,领导不愿意听员工意见,员工不愿意进言献策。
这样一来,领导就算将公司折腾垮,员工置身事外,即便发现问题也不会试图改变,因为基本改变不了任何决定。
领导风格的限制
国内某电商平台总经理在一次研讨会上,对公司未来发展提出一个新决定,有位副总有些不同意见,就站起来和总经理讨论了几句。总经理直截了当地对他说:
我花钱请你来不是为了证明我是错的,而是让你把我的决定执行到位的,有困难你自己想办法解决,执行不了就别干了。
言外之意就是我是总经理,我做得决定就是命令,别跟我讨价还价,照章执行就行,永远不要质疑我的决定。一周后,该副总被迫辞职!
这是一件真实事件,绝不是空口无凭,现在企业的老板都希望员工像机器人一样,是无条件的服从,不是叫员工来提意见提建议的。
这当然不是个例,而是整个企业发展的缩影,大多数领导并不喜欢别人提出反对意见,更容不得别人当面反驳他的决定。
说白了,企业家只是把员工当作赚钱的工具,这个用起来不顺手,那就换成另一个。而那些中层管理者也具有同样的特点,唯我独大不允许下属有一丝反驳和意见。你反对,你质疑,你主动,他们却认为那都是在挑战看到的权威。
有时候好心好意给公司提点意见和建议,领导非但不支持鼓励,反而认为你缺乏大局观,不服从管理。
于是,大家就选择了沉默,变得愈来愈失声。
生活所迫的无奈
沉默的大多数,是因为我们的无奈。当然,有些时候,员工有时也想为企业建言献策,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可是有些时候碰到价值导向错误的领导,对别人的意见嗤之以鼻,有时候还会进行各种打压。
这样一来,杀鸡儆猴,搞得员工人人自危,说得多了就容易出错,一旦说错了话,轻则被痛斥,重则受冷落,想说却顾虑重重,索性沉默是金。沉默的大多数,是因为我们的无助。
每个人都知道,职场是非多,有话莫乱说,不知道该不该说时,宁愿选择不说,说多了,容易犯错。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特别是要逢迎领导的喜好,同事之间还充满竞争,如果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很容易祸从口出。
对待上司,就要尽量捡好听的说,对领导作出的决定,要无条件执行,有些时候就不能说实话,宁愿和领导一起犯错,也不能得罪领导。少说话,就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当然,还要不失时机争取机遇,做到选择性沉默。
与普通同事沟通时,由于存在你上我下,我上你下的必然竞争,职场上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共同的利益,谁也不会傻傻地去交浅言深,工作上的事尽量简洁。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们都要依靠那份微薄的工资养家糊口,尽管可以再就业,但是到哪里都一样,不如在一个地方默默地待下去。一旦说了不该说的话,表了不该表的态,稍不注意就得罪了人,为了明哲保身,很多人都会选择谨言慎行,谨小慎微,沉默寡言。
结语
对职工来说,沉默是金、是策略、是等待,是伺机而动。沉默是对员工最有利的战术,性价比最高的工作方式,大家都懂这个道理,员工要沉默就不足为奇了!你说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