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7.04万人,完成规划目标7.5万人的.2%,占全省新增就业总人数的27.07%;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次,完成规划任务的.54%;
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人次,完成规划任务的.04%;
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88%,远低于全省4%的控制目标
……
五年来,三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积极扩大和稳定就业。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重点抓好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就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就业扶贫工作稳步推进,就业结构更加合理,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就业环境更加公平,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
作为“民生之本”和“经济晴雨表”,就业这张亮眼的成绩单,成为全市经济形势稳中向好的直观展现。这一组组数据的背后,见证着三亚五年来促进就业工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特色产业筑牢农村就业之基
在家门口就能上班,这是育才生态区那受村建档立卡户苏祥海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去年,苏祥海在村里的黄金蜜柚产业扶贫基地实现就业,除了每天至元收入,还有分红,这让他欣喜不已。
几年前,苏祥海一家靠种冬季瓜菜和打零工为生,收入不稳定。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春风吹遍育才大地,那受村通过引进百香果、黄金蜜柚等产业,让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有了保障。
打赢脱贫攻坚战,书写“十三五”收官之卷,就业是关键的答案。
如何稳住就业的基本盘?
三亚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排兵布阵”:以特色产业为抓手,在广阔的农村大地上,洒下了就业的种子。
通过特色产业实现就业,苏祥海并不是唯一的个例。
育才生态区雅亮村村民王丽芳在家门口上班,领上了“月薪”,这得益于特色产业——养殖五黑鸡。
“在养鸡场上班,每个月有元的固定工资,还有提成。每天拣蛋、打包,按点上下班,每个月收入稳定,钱包鼓了,腰杆也直了。”王丽芳说。
把岗位“送下村”,三亚通过鼓励支持企业、农村合作社及种养大户提供就业岗位,吸纳村民实现就业。
五年来,三亚抓住“就业+产业”两个关键,发展扶贫基地,促进就近灵活就业,克服新冠疫情影响,加强对就业扶贫基地(车间)复工复产指导,让村民将“饭碗”牢牢端在手中。
年至今,三亚各区累计认定就业帮扶车间(基地)18家,吸纳名劳动力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人。
开发岗位拓宽就业渠道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稳就业就是保民生。
去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本地就业和外出务工“两个通道”都犯了难。
作为旅游城市的三亚,却在6月累计新增多个岗位,解决部分本地就业以外,还吸纳了琼南其他8个市县的就业群众。
秘诀在哪里?三亚以实干的举措,填写了一道民生必答题的答案——“保姆式”送岗位。
去年8月6日,刚失业的育才生态区脱贫户董志千夫妻俩,带着几件衣服便紧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带队人”,踏上了飞往深圳的航班。跟他们一样,还有来自全市各区的20余名建档立卡户,乘坐着政府包飞机“送”到岗位上。对大伙来说,这样的经历还是头一次。
“政府给找了工作,还给包机。我们被安排在口罩生产线的岗位上。”此次被“送出去”的脱贫户苏佳梅说,她每个月工资有五六千元,极大缓解了家庭的压力。
“保姆式”服务送出去,仅是三亚做好就业服务的一个缩影。5年来,三亚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解决百姓的就业问题。
这几年来,琼南9市县形成了“就业联动机制”,利用公共就业平台交流、发布岗位信息,由三亚牵头,为周边市县提供就业岗位和技能培训服务。
仅去年,三亚就向周边实现发出超过次的“送岗位”,解决了乐东、陵水、保亭、白沙等市县群众的就业难题。
招聘会,是实现求职者和企业有效对接的“平台”。
五年来,三亚在全省率先启动线上招聘活动,举办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就业扶贫”“全球招聘三万岗位人才”等网络招聘会,将工作岗位送到求职者手中。
一场场“春风行动”招聘会走进各区各村;一场场春季、秋季专场招聘会等走进校园……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打通了百姓就业的桥梁。
技能培训提升百姓就业“手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参加市就业局组织的游泳救生员职业技能培训,现被安排在酒店里上班。”通过培训掌握一门技能,让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是三亚推进稳就业的重要举措之一,现在三亚一家酒店任职游泳救生员的张先生正是通过培训走上了工作岗位。
以“技能”培训为抓手,打开就业的大门,这是三亚五年来的又一漂亮答题。
五年来,三亚以就业培训为抓手,积极推行线上培训,鼓励和发动农村劳动力在待工期间参加线上技能培训,提高培训效率。
“对于没有一技之长的失业人员,则由政府出资委托培训机构,进行免费‘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期间甚至给予生活补贴。挖掘机、消防员、救生员……企业要什么,我们就组织培训什么,合格人员可以坐上就业‘直通车’。”三亚市就业局转移就业科科长李惠莲说。
拿出排头兵“敢闯、敢试、敢干”的劲头,三亚在全省率先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工作,推行“进企即进校,招工即招生”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推动企业技能人才发展,提升劳动者职业能力素质。其中,崖州区在全省率先开展建筑类科目学徒制培训,采取师带徒方式开展培训,培训期间给予学员补助,培训后留用的给予企业招工奖补。该创新做法受到省人社厅肯定,在全省予以推广。
此外,紧跟海南自贸港建设新业态发展,为群众寻找更多的“出路”,三亚在游艇行业发展上进行“深耕”。今年2月,三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出台了《三亚市游艇驾驶员培训工作实施方案》,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帮助重点就业人群参加游艇驾驶员培训,计划在5年内培训逾名“船长”。
就业是民生之本,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水平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前提。据统计,今年以来,三亚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次。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介绍,五年来三亚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完善职业培训机制,建立全市各行业部门联动的职业培训体系,涵盖现代农业、旅游业、电子商务、养老服务业、医疗健康等10个行业,并对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进一步健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和使用机制。多渠道搭建技能人才培养平台,注重大赛引领技能人才培养,成功举办了两届全市职业技能大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5万人次,新增各类技能人才2.9万人。(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张慧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