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军,原本是一家企业的一名员工,因为企业全面停产,钳工陈建军下岗了。由于下岗来得太突然,那些天陈建军整天在家里出来进去的,特别上火。通过报纸和电视,陈建军看到了很多下岗再就业的明星人物,也看到了自己全新的生活与希望。他没有再继续沉浸在下岗带来的迷茫与失落中,而是静下心来,把自己所有的特长和技能从头到尾地检视了一遍——吹小号!陈建军的心豁然开朗了。吹小号是他的业余爱好,现在成了他再就业的手段,陈建军参加了一个艺术团,虽然收入不算太高,可是陈建军还是难忘那段吹号的日子,那是他再就业的第一步,他说这是为自己走上再就业的金光大道吹响了前进的号角。第一步的成功,更添了陈建军的自信。下岗的第二年,陈建军听说一个芦荟种植基地招聘一名营销策划人员,马上四处拜师找资料,几天时间就把芦荟研究得明明白白,陈建军在2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实现了再就业的第二步跨越——他成为芦荟基地的策划部主任。竞争要自信,成功靠诚信,这是陈建军的就业信条。他踏实工作,勤勉努力,得到同事们和广大客户的认可。陈建军的诚信原则为他抓住了第三个就业机会,他与北京有关部门合作在鞍建立芦荟种植基地,他的认真、谨慎与智慧使合作方很快收回了全部投资,并积累了一点创业资金。年底芦荟热的突然降温,使陈建军的第三次就业不得不告一段落,他再一次下岗了。可是此时的陈建军再也不像第一次下岗时的不知所措,他自信地认为,人生阅历是珍贵的,它能让自己深刻地认识到市场的风云变幻,更能让自己思考如何去应对。陈建军去“充电”了,他参加了立山区的“再创业带头人学习班”,知识更丰富了,视野更开阔了,陈建军摸到了自己再创业的第四个台阶的边缘——从开发豆制品系列食品入手,开办一个副食品连锁店。经过周密的市场调研和可行性分析,陈建军确定这是自己创业的一次真正的飞跃,也是为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的机会。可是创业是艰难的,陈建军为了树立独特的品牌,没有到劳务市场雇外地技工,而是自己到内蒙、黑龙江、吉林等地拜师学艺,人家不愿教,他就去打工“偷艺”。三个月的苦学,陈建军拥有了点豆腐的“绝活”,回来再培训其他人。那些日子的苦陈建军是不会忘的,出门在外,常常是啃馒头就咸菜,蹲车站睡墙根,正是这一切换来了再创业的“甜”——陈建军前店后场的“绿波”副食品连锁店大受欢迎,先后开办了几家分店,共安置了25名下岗职工。本文来自生意经,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