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再就业 >> 再就业优势 >> 正文 >> 正文

应届生,不躺平,我能行3场公考面试折戟

来源:再就业 时间:2022/12/17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吴思图/受访者提供(署名除外)

离开了象牙塔,怀揣着梦想和日积月累的历练、知识,站在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你是否已经明确了未来的职业规划和人生方向?

短短半个月时间里,“95后”青岛女孩林玥奔波济南和北京两地,完成了三场公务员面试,愈挫愈勇,怀揣一流大学法学硕士学历的她,即将直面第四次求职挑战;

几乎同一时间,陆续投出10余份简历都石沉大海,29岁的张立抱着在韩国5年寒窗取得的博士学位证,正经历整晚失眠之苦,终于在5月初,他收到了一所一本院校的面试通知;

而在教培机构工作3年、已跻身中层领导职务的任敏不久前刚刚离职,25岁的她转战互联网公司,再次从小职员做起,从零开始……

教育部数据显示,今年需要就业的城镇新增劳动力达到约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万,为历年新高。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创新高的就业人数、频繁偷袭的疫情……各种叠加的不确定因素,给这个就业季增添了不同以往的难度,对求职者、用人单位、政府有关部门,都是一道全新的大题。

宇宙的尽头是编制?

她和他,一个北方女孩,一个南方小伙,不同的成长轨迹,不同的学习经历,却被身边人赋予一个共同的称谓——“学霸”。如今,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又走到了相同的站口——“毕业-就业”。

“你看看人家林玥,可真省心……”这是邻居亲戚家闲聊中,不时重复的话题。

没错,省心。从小学到高中,林玥参加的每场考试几乎都是前三。年出生的她,小小年纪就有着同龄人不常见的理性,总是会把生活学习中的点滴事情列成一格一格的“任务清单”。乖巧懂事的林玥成了林家父母最骄傲的成就,而她也习惯了一切有条不紊、按部就班的生活。

林玥参加的公考面试培训班,学员在模拟面试。

拿着“三好学生”奖状成长的林玥,如行驶在一路绿灯的大道,轻松地驶入了山东省著名的“”大学。年,在离家只有不到两小时车程的地方,她成为了一名法学院的学生。“学霸”这个称号伴随着林玥在大学中一路过关斩将。年,林玥成功“上岸”,考入中国政法专业名校,钻研刑法,攻读硕士学位。其间,无论是奖学金还是竞赛奖,林玥的名字都有一席之地,她几乎把所有能拿的奖项都收入囊中。同时,她也拥有了法院、律所等让人艳羡的实习经历。

年6月,研究生的最后一个暑假,林玥开始为毕业谋划新的“任务清单”。彼时,山海千里之外的韩国首尔,年长她5岁的张立也在为学位答辩做着最后的冲刺。

5年前,南通小伙张立从武汉一所“”高校毕业,从小自带主角光环的他,作为成绩名列前茅的优秀学生,被推荐出国深造,继续攻读硕博。

在同学们为未来东奔西走的时候,张立埋下头,从韩语四十音一个个字母开始,初如婴儿学语,继而与韩国友人交流自如,一年后顺利考取韩语能力四级证书,奔赴韩国影像学专业第一的中央大学,叩响数字媒体艺术研究之门。

时光转瞬,张立5年发表6篇学术期刊论文,作品参展日韩、欧洲等多个国家及地区的艺术展。年12月,他成功通过博士答辩,成为同期研究生里,最早拿到博士学位的人之一。也许是因为从小成长于双教师家庭,接受了传统严苛的教育,受家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太深,张立初踏入海外学府时,就为自己设立了目标——成为高校教师。

回国前,张立漫步韩国仁寺洞街头。

“我计划进入江苏或者上海的一本大学,从讲师做起,努力科研,35岁之前评上副教授。”张立早就设想好了未来的路,自全球疫情暴发以来,他无时无刻不想着回国,“在韩国,每天确诊病例数量都在增加,一是不安全,二是生活不习惯,虽然有机会能留在韩国大学当老师,但我还是想回到国内。”

“宇宙的尽头是编制。”身为山东姑娘,林玥对职业的规划好像更为深远。虽然攻读的是刑法专业,但在她的职业规划中,既没想过像张立那样重回象牙塔,也没把当律师列入自己的“任务清单”。

她的期望波澜不惊

8天的“魔鬼训练”,每个人都在努力,都想做脱颖而出的那个人。在这种紧张的环境中,林玥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那时春节刚过,还没和父母温存两天,她就马不停蹄地赶回北京,投入备考。

“上大学、读研究生,我都在律所实习过,虽然做的是律师助理,但也充分感受到了律师工作的压力。不能否认,律师普遍工资很高,可压力也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经常为了案子没日没夜地加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稍有失误就会被批评,担心饭碗不保。”

林玥不喜欢这种“钱多但刺激”的生活,她期望的是波澜不惊,追求稳定。在研二结束时,她就明确了自己毕业后要做的“任务”:考公务员,进体制。

在京城读研,林玥首先瞄准的是北京市的公务员、事业编,其次才考虑家乡山东省。出身法学专业的她,可选择的岗位不外乎出自公、检、法等单位,以及事业单位、国企央企的法务工作,甚至考虑过出版社编辑、国家图书馆事业岗等看起来和专业相去甚远的职业,“我就喜欢书,喜欢安静的环境,图书馆、档案馆都是我理想的工作场所。可能有人会说我这是浪费了自己的专业,但我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评价,自己喜欢是最重要的。”

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林玥比其他应届生都要早地进入“战备”阶段。在她的最后一个暑假,导师没有做出完成毕业论文的硬性要求,林玥却计划提前完成。实际上,她的确做到了。

几乎整个暑假,林玥都在电脑前度过,不是在看文献,就是在写论文。7月底,她完成了4万字的论文初稿。这是她为了12月的公务员考试走出的第一步。国考、省考、市考,她总共报了4场。

开学后,林玥抱着厚厚的20本书在自习室“安家”。第一次备考公务员的林玥斗志昂扬,又一次列出了长长的“任务清单”:前期上网课学习解题思路,中期刷模块题库,后期解真题冲刺……从8月到12月,每天朝八晚九,仿佛又回到了考研那会儿,只不过这时是满脑子的申论、行测,几乎每道真题她都练过三遍,只有睡觉时她才出现在宿舍楼里。

上天不负有心人。连战4场,林玥都进入了“决赛圈”。

面试环节,同样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第一场就给了林玥一个下马威,成绩排名靠后,3:1的淘汰率让她止步门外。为了后面更有底气地面对考官,林玥在年年初专门报了面试培训班,还特地从北京坐火车跑到济南上课,只因为听说“济南老师的学生通过率更高”。

济南郊区的一处酒店,8天封闭式培训,学费1万多元,培训两部分内容:两天理论知识教学,讲述一些基本题型和面试技巧;剩下几天都是群练,学员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两两配对,一个提问一个回答,老师在旁边指导。

“群练是面试班的核心,早上7点到9点是早自习,复习知识点;从10点到晚上10点都是练习的时间,除去吃饭、午休、课间休息,几乎一天要说9个小时。偶尔班里的同学还会自觉加练,一直到深夜11点才依依不舍地回房休息。”还有人比自己更投入,林玥突然有了一种说不出的焦虑。

林玥参加公考面试班群练。

遭遇面试“三连击”

与张立相比,林玥似乎拥更多有的机会,但经历的失败也更多。论文和面试两座大山压得她没有喘息的空隙,几乎每天都会崩溃地哭,明明有企业抛来的橄榄枝,自己干吗非要去“撞南墙”?

林玥饱受面试“拷问”之苦时,今年2月辗转回国的张立正四处投递自己的求职简历,“陆续投了10余份简历,都是高校教师岗,却一直没有回音。”张立分析,“有的学校过了人才引进的窗口期,指标基本饱和,招的人数较往年少了很多,竞争就更加激烈;有的学校则是因为疫情延长了招聘周期,所以迟迟不通知下一环节,一直在推迟。”

“我这个数字新媒体艺术专业,属于新兴专业,开设的学校并不多,有招聘岗位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压力还是很大的。”张立如此解释自己的境遇。

在张立等待高校面试的日子里,林玥则要连续挑战3场面试,时间分别是2月23日、3月1日、3月5日,两个在北京,一个在济南。这意味着她要在半个月内辗转两地,而更为“痛苦”的点在于,3场面试的题型各不相同。

“都是结构化面试,但是有的是20分钟4道题,有的是6分钟3道题。我的备考难度相当于翻倍,整个人都很分裂。”

焦头烂额地准备面试时,学校那边也来“掺一脚”,要求3月上交毕业论文定稿。这时林玥却发现,导师失联了。

“我年前就把论文发给了导师,他还没有给我任何修改意见,给他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