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默
编辑
江岳
城市中产家庭,正在“卸重”式闯关。
减少不必要的消费,成为一种无需张扬的共识。他们放下对香奈儿、LV的执念,让中国个人奢侈品市场结束5年增长牛市,从年开始下滑。从各处节省或者回笼的资金,被他们存进银行,年,全国住户存款增加17.86万亿。
更多改变,是在水面之下悄然发生的。
比如,盒马会员费到期不再续费,而是把更多的消费转向菜市场和拼多多;比如,换车计划从50万以上的蔚来变成30万的比亚迪汉,再变成“等等看”;比如,盘算过家庭资产之后,用尽可能平静的语气向保险经纪人发出那条信息:你好,我需要退保。
买房、买车、买保险,曾经是城市中产的标配,堪称新时代的“三大件”,它们共同装点出一种理想的中产生活:有品质、有保障。以此为基础,中产们可以拥有对未来的无限想象。当然,一切发生的前提,是对“明天会更好”的坚信。
如今,他们需要首先保住的,显然是当下。
01
决定
“我把商业保险全退了,损失1.5万。”
昆明一家瑜伽馆的老板小海鱼,在今年3月完成了这项操作。原因很简单:商业保险,有钱的时候是保障,没钱的时候就成了负担。眼下,她想把更多资金投到即将开业的瑜伽馆项目里。至少现在看来,这门生意还没有完全复苏。
图:《三十而已》剧照
北京38岁的岳先生情况类似,他从年开始上重疾险,每年缴纳多,缴纳20年,保额20万。
这样的支出在他年薪超过50万的时候并不明显,但年开始,身边失业的中年人越来越多,他所在的业务线也频频传出裁员风声。未雨绸缪,他开始重新考虑所有的消费支出,包括这份保险合同。
“太不划算了”,按照合同,他在20年内要缴纳的保费接近13万,但这份保单的价值只有20万。如果得中轻症疾病,赔付不足12万,相当于自己掏钱;如果得重症,20万的赔付也不够。综合考虑后,他办理了退保,拿回多,算下来,三年损失1.5万。
北京的小企业主李凤兰,正在努力避免退保。
年,她为全家购买了香港的保险,每年保额接近30万。她有两个女儿,大的5岁,小的1岁,老公在大厂,自己的公司做房地产营销项目,家庭年收入超过万。当时香港保险正火,干代理人的朋友每天都在朋友圈里宣传,高赔付、海外医疗资源,都戳中了这位中产女士的心。
创业几年,每次出现中年人猝死的新闻,老公总会默默地发给她,以此提醒她注意身体。她的办公桌上,堆满了维生素、心宝丸、生脉饮和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当然,旁边还有各种提神的茶叶和咖啡。一边养生一边续命,是中年人的日常。
图:《我的体育老师》剧照
保险单上高达数百万的保额,曾经是她给孩子的托底。但今年,她不得不考虑更加实际的问题:生意没了,钱去哪里找?她在年初关闭了自己的公司,房产行业的行情并没有因为疫情的放开而真正复苏,39岁拿着高薪的老公,属于大厂裁员的高危人群。她不太敢去细想,如果两人都失去收入来源,生活要怎样继续。
一个现实是,选择退保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保持缄口,但在小红书、抖音等内容平台上,教人如何退保的信息层出不穷。很多人在留言区感慨:“上有老下有小,经济困难,交不起了。”
“经历过疫情,大家保险意识强了,购买能力差了。”一位友邦保险经纪人分析。
在某保险经纪公司担任高管的李翰则注意到,招商银行的年年报里有一组数据:在私人银行客户和金葵花客户之外,占总客户数97.75%的1.79亿户普通客户,人均资产只有1.25万。“这是一个特别真实的切片,老百姓就是没钱了。一旦发现没钱了,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退保。”
在网上,有人将退保行为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如果过不好现在,何谈未来。”
02
乌云
年龄在35-45之间,有孩子的中产家庭——这个群体此前一直是保险公司重点发展的目标客户,他们的保险意识和需求都很强,退保率也不高。
但曾经坚硬的很多东西,如今都在逐渐动摇。
多位保险从业者发现,中年中产家庭退保者正在明显增加,其中,很多是失业的白领和高管,比如从互联网大厂被迫“毕业”的中年员工。因为年龄关系,他们往往是裁员重点,又很难快速再就业。
退保,成为很多人被裁员后考虑的第一件事情。何倩刚刚拿到公司的离职“大礼包”,此前她在公司内网购买了重疾险,一年1.28万元,失业之后,这笔支出就变得过于奢侈,她准备退掉。
图:《我不是药神》剧照
关于乌云笼罩一般的待业生活,经过社交媒体和身边朋友的讲述,何倩已经提前熟悉了。一位刚刚经历差点被裁惊险的大厂员工感慨:
“如果从大厂失业半年都找不到工作,就会陷入黑暗、煎熬和绝望。这种感觉,一般人是无法体会的——大厂那点东西太局限了,特别是运营岗,离开互联网,啥用没有,你说去找什么工作?没有收入,又有房贷、车贷和养孩子的压力,人就会变得很焦虑。”
职场中年人的年龄歧视,已经从互联网扩散到更多行业。在招聘市场中,年龄似乎成了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40岁以上,再优秀也不要。”一位成都猎头被企业告知,这是硬性筛选标准。
另一个主力退保人群,是小企业主。
有多年保险从业经验的经纪人柴雪松提到,小企业主在经营正常的时候,手里往往有闲钱投保,当现金流吃紧,他们会很快选择退保,尽全力避免企业的现金流断掉。
被中产家庭抛弃的商业保险里,年金险、增额终身寿险等带有理财性质的保险产品,往往会成为首选。
保费高、周期长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尤其是年金险,保费全部缴纳完毕,还需要等至少五年才能提取——一笔属于未来的钱,这是活在当下的人们最不需要的东西了。
4年前,听说预定利率4.%的年金险产品即将下架,白领晓敏从一位保险代理人那里购买了一份长生人寿的年金险,总额75万,分5年缴清,每年保费15万元。
年,因不堪忍受职场PUA,加上有新公司发出入职邀请,晓敏选择了辞职。没想到,受疫情影响,新公司经营困难,要她等等再入职,一等就是半年。尽管手里还有积蓄,但当年的保险缴费期即将到来时,晓敏还是第一次有了退保的念头——缴完保费,手里的现金又会少一部分,“太没有安全感了”。
图:《没有工作的一年》剧照
“如果是大额短期缴费,只需要缴两三年,客户咬牙坚持一下就过去了,但如果是缴费期限是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客户就很难坚持下去。”保险经纪人王桦桦说。
中国保险业协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