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深入分析之前,先需要明确所研究的资源型地区范围和资源型地区面临的问题。
资源型地区范围的确定
(1)资源型地区的界定标准。一个地区是否是资源型地区,一般可从两方面加以判断:一是该地区的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二是地区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产业的依赖程度;前者称之为自然资源丰裕度,后者称之为资源产业依赖度。自然资源丰裕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的各类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往往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关键因素,同时又是制约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资源产业依赖度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程度;这种依赖包括经济总量有多大程度取决于资源产业的发展规模,经济结构中资源型产业所占份额的高低、地区就业结构有多大程度受资源产业的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方向、技术进步水平受资源产业的影响有多深等。
按照这两个基本判断,从三个角度选择了四个指标来界定资源型地区:一是衡量地区自然资源丰裕度的指标,选择自然资源丰裕度指数作为界定标准;二是从投入角度衡量地区经济对资源产业的依赖程度,选取了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采矿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这两个指标进行界定;三是从产出角度衡量地区经济对资源产业的依赖程度,选取了采矿业工业销售产值占地区工业销售总产值的比重进行界定。
(2)依据自然资源丰裕度进行的判定。衡量自然资源丰裕度的指标可分为绝对丰裕度和相对丰裕度两类。绝对量指标通常采用地区自然资源储量绝对额表示,相对量指标通常用地均或人均自然资源储量表示,但地均或人均自然资源储量也表现为绝对数值,这些绝对数值指标在衡量不同地区某一种自然资源丰裕度时具有优势,但要同时在不同地区间进行多种自然资源丰裕度的比较则有困难。
界定的是不同地区多种自然资源的综合丰裕度,因此借鉴了自然资源丰裕度指数来作为衡量指标。该指标是徐康宁、韩剑在探讨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时所构建的,该指标主要以各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三种矿产资源的基础储量占全国的相对比重来衡量各地区自然资源丰裕程度的差异。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类资源占比接近90%,用这三类资源代表地区的资源丰裕程度,与现实情况比较接近。
(4)依据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进行的判定。固定资产投资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投入,能很好地反映行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表全国31个省区在—年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平均值和排序情况。显示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全国平均值为3.4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3个省区。选择按照5%的经验值作为判定依据,有11个省的比重高于5%,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分别是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贵州、黑龙江、青海、甘肃、吉林,即按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来衡量,这11个省可以界定为资源型地区。
(5)依据采矿业工业销售产值占工业销售总产值比重进行的判定。资源产业的产出在整个地区经济中的比重能直观反映资源产业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大小。通常采用的指标有采矿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采矿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等。认为在近几年资源产业(尤其是煤炭产业)不景气、产能过剩的情形下,当年实现的销售产值更能真实地反映资源产业和地区经济的实际状况,因此本文选取了采矿业销售产值占工业销售总产值的比重作为从产出角度衡量地区经济对资源产业依赖程度的指标。
全国31个省区采矿业销售产值占工业销售总产值的比重值和排序情况,全国平均值为6.36%,高于全国平均值的有18个省。按照10%的经验值进行判定,共有11个省比重高于10%,按从高到低排序,分别是山西、内蒙古、陕西、黑龙江、青海、贵州、宁夏、甘肃、天津,即单独按照销售产值比重进行判定,这11个省可以被界定为资源型地区。
(6)资源型地区范围的最终确定。将衡量自然资源丰裕程度和衡量资源产业依赖程度的四项指标结合到一起进行综合判定,发现山东、四川虽然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山东对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很低,在全国排名居第23位,采矿业销售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也较低;四川的三项资源产业依赖程度指标都较低,说明这两省的经济对资源产业的依赖性并不强,不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再看资源产业依赖度各项指标数值都高于经验值的宁夏、贵州、青海,这三省资源产业的投入以及资源产业的产出指标值都较高。
但自然资源丰裕度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这三个省份资源禀赋特征并不突出,资源产业的后续发展潜力差。甘肃、吉林、辽宁、安徽、云南、河南几个省份除了自然资源丰裕程度较低、资源产业发展潜力差之外,对资源产业的依赖程度也并不是很高,三项衡量资源产业依赖程度的指标中,这几个省份有一项或两项高于经验值,说明对资源产业的依赖性并不强,不具备资源型地区的典型特征。综合以上各项指标,最终确定山西、内蒙古、黑龙江、陕西省份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
资源型地区面临的突出问题
资源型地区虽拥有资源比较优势,但经济发展水平却远落后于自然资源匮乏的东部沿海地区,呈现出“富饶的贫困”。由于对自然资源的长期依赖,资源型地区面临一些共同问题。
(1)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且波动明显、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落后。年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各指标及在全国的排名。各资源型省区的地区生产总值排名都在全国中下游水平,其中排名最靠前的是陕西省,排在全国第15位。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来看,多数资源型地区在全国的排名也较落后,例如山西GDP增长率只有3.1%,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二,排在倒数第三的是另一资源大省黑龙江。从人均GDP来看,除内蒙古、陕西排名稍靠前之外,其余三省排名都在20名以后。经济增长指标的排名揭示了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落后。
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波动明显,自然资源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资源型地区开采的自然资源以及生产的资源产品大多数供给到资源型地区以外,外部需求发生变化,资源价格发生波动,而资源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资源产业的效益。资源产业处于生产经营链条上游,与资源产业紧密相关的一些后续产业经济效益也会发生变动,从而影响地区经济的稳定增长。
观察近年经济形势,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冲击最大的是资源型经济特征最明显的山西,金融危机使得煤炭出口受阻、国内需求低迷,煤炭价格一路走低,煤价波动直接影响地区经济增长,当年山西经济增长速度只有6%,在全排名倒数第一;年同样受经济形势影响,山西GDP增速仅为4.9%,全国垫底;年山西GDP增速进一步下滑,只有3.1%,排名全国倒数第二。
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过程基本上是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过程。以山西为例,~年间,山西每万元GDP能耗平均为2.50吨标准煤,而同期上海的万元GDP能耗只有0.78度标准煤,广东只有0.70吨标准煤。在消耗大量能源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污染,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基本上分布在资源型省区。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型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2)产业结构单一,初级化、重型化特征明显。资源型地区以资源开采和初加工产业为主导产业,结构单一且重型化、初级化特征明显。资源开采及相关的初加工行业存在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行业层次低等弱点,产业结构呈现明显的初级化特征。无论是资源的开采还是加工冶炼,都属于重化工行业,在长期的资源导向战略和区域分工定位的引导下,资源型地区片面追求资源产业的专业化生产,而忽视地区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地区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资源型地区的采矿业的各项指标要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更高于非资源型地区。
(3)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资源型地区在资源开采过程中存在严重浪费。以煤炭为例,发达国家的煤炭开采回收率一般能达到60%~70%,而我国煤炭行业回收率平均只有40%,按此计算,每开采1吨煤平均损耗煤炭资源2.5吨。资源开发的过程既对本体资源造成巨大浪费,同时也浪费大量的伴生资源。据估算,在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山西每采1吨煤约损耗与煤炭资源共生、伴生的铝矾土、硫铁矿、高岭土等矿产资源达8吨;每年因采煤排放煤层气约亿立方米;中煤利用率不到40%,矸石利用率不足20%,粉煤灰利用率只有54%。
资源开采过程同时对环境带来极大破坏。一是对水资源的破坏,调查显示,山西每开采1吨煤,破坏地下水2.48立方米,如此破坏速度使山西每年损耗掉16亿吨水。二是对地表的破坏,据有关数据显示,山西累计平方公里的矿区,采空区就多达平方公里,引起严重地质灾害的有平方公里以上,波及多个村子、上百万人。三是对空气的严重污染,由清华大学、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等多家单位共同完成的《年煤炭真实成本》报告显示,煤炭和涉煤行业对空气中主要污染物PM2.5浓度贡献达到50-60%。
(4)社会、民生问题突出。资源型地区的民生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低。能够共享资源利益的只是与资源开采和销售直接相关的少数群体,大部分民众无法从资源中受益,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难有明显提高。二是基础设施落后,城市发展功能受限。资源型地区的大规模开采基本始于计划经济时代,受当时条件所限,资源型地区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关乎居民生活、娱乐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滞后,使城市功能发展受到限制。三是下岗职工再就业难度大。由于部分地区资源枯竭而导致资源产业萎缩,大量职工下岗。但下岗职工技术单一、文化水平不高,再就业困难,再加上不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使得资源型地区的民生问题更为突出。
综上,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等诸多问题的存在,使得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