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十年间,官办工艺局、习艺所迅速在全国推广开来。清末各地建立工艺局所大致可分为工艺局、游民习艺所、罪犯习艺所等。
虽然这些机构的名称和开办目的略有不同,但都是专门教授流民、罪犯学习工艺技术的慈善救济机构。
工艺局、习艺所在救济流民、罪犯时注重教养兼施,培训救济对象学习一定的手工艺技能,平时还注重以工代振,令局所中的流民和罪犯进行手工业生产工作。
清政府希望通过工艺培训的方式,一方面使流民掌握自我谋生的技能,另一方面也培养更多的工艺人才。
清末工艺局所的积极影响
解决流民问题流民问题较为复杂,牵扯到民生和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一直是困扰封建政府的难题。中国古代历史上因流民问题而衰败以致灭亡的王朝数不胜数,探索解决好流民问题也是历代封建统治者进行国家治理时追求的目标。
20世纪初期,清政府创办并在全国推广工艺局和习艺所,其目的之一即为消弭游民,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
清政府的这次应对流民问题的探索摒弃了以往解决流民问题的一些弊端,为民国时期甚至之后解决流民问题提供了经验借鉴。
从古代开始,统治者就将安置流民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作,为了化解流民问题也制定了诸多对策。
抑制土地兼并就是古代统治者应对流民问题的主要对策之一。
古代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下,豪强地主通过多种手段剥削压榨农民,从而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农民和土地的紧密联系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农民因土地兼并而失去土地。
失去土地的农民没有了生活来源,绝大多数转化成了流民。而古代中国历来是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农民人口数量庞大,主要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
统治者为了维护国家统治的基础,常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政策来抑制土地兼并,帮助流民重新回归土地。
除了抑制土地兼并,古代统治者还设法使流民返乡归籍。
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流民重新纳入当地政府的管理,减少流民的数量,从而改善社会治安状况。
另一方面,流民返乡并回归土地也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到了近代,中国农村经济的凋敝使得破产农民纷纷转为流民,流民群体的队伍进一步壮大。
以往抑制土地兼并和遣送回籍的传统的方式并不能解决流民问题,清统治者开始探索新的应对之策。
受西方影响,一些开明的地方政府官员和士绅逐渐认识到“水旱偏灾,连年迭见,小民谋生无计,因而困苦流离”。
在这些官员的努力下,清政府逐渐意识到“俾小民各有执业,纵遇荒歉可免饥寒”,因而帮助失业流民掌握谋生的技能从而实现再就业成为清政府解决流民问题的新思路。
在学习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清政府开始在全国各地设立工艺局、习艺所等机构,收入流民和罪犯之后不仅保障他们的生活,还对流民进行工艺培训。
相比以前遣送流民回籍的方式,这种方式更多的考虑到了流民的后续生活和发展问题,减轻了流民生计压力,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对于传统救助模式的突破从慈善救助角度而言,工艺局、习艺所对流民和罪犯进行教养兼施的慈善救助活动也标志着对传统救助模式的突破。
中国传统的慈善救助是以养为主的。中国是个灾荒频发的国家,每逢灾荒之年,就会有许多依靠土地为生的农民被迫远离家乡,沦为流民。古代政府也积极开展对灾民的救济,主要是给粥赈饥、移粟救灾。
近代受到西方的影响,中国慈善事业开始逐渐由以养为主转向教养并重。
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传教士来华创办育婴堂、孤儿院等慈善教育机构,这可以称得上中国近代慈善教育的开端。
这些慈幼机构不仅为孤幼的生活提供保障,而且还对他们进行文化教育。西方教养并重的善举理念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慈善救助理念的转变。
总体而言,工艺局、习艺所在开展流民救济活动时不是单纯的进行收养,更加注重对于流民生存技能的培养,体现了中国慈善救助方式在近代由临时性的经济救助向长远性的教养救助的转变。
促进清末手工业的发展从工艺发展的角度,清末官办工艺局、习艺所的设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手工业的发展。
首先,清末官办工艺局、习艺所的大规模创立,培养了一批手工业人才。全国各地的工艺局、习艺所大多都设有工艺学堂,专门培养工艺人才。
史料记载,实习工厂“自开办至三十三年六月:织科毕业四百七十六名,染科毕业一百零一名,木科毕业十名,肥皂科毕业三十六名,窑科毕业二十名,制燧科毕业十九名,图画科毕业四名,提花科毕业五名。其自费来学毕业回籍者,尚不在内。”
这些学艺的工徒毕业后奔赴各地手工工厂充任教习,进行传授工艺的工作。
其次,清末工艺局、习艺所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个别工艺和产业的发展。
如北京工艺商局改进景泰蓝制造工艺,其出产的景泰蓝精美绝伦,在当时的国际赛会上多次获奖。
如光绪二十九年()“安南河内赛会北京工艺局所制景泰蓝业经评议员评定应得超等文凭”。
最后,工艺局、习艺所也促进了工艺培训学徒制的改革。工艺局、习艺所招收的学徒来源更加广泛,从流民和良家子弟中进行选取,符合条件才能入局学艺。
学艺期间还有考核,学艺不精且不守规矩者会被开除,从多方面保证学徒学艺的质量。
学徒学艺的内容也有变化。工种设置较多,难易结合,根据学徒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合的工艺进行培训。工艺局、习艺所在培训工徒学艺的同时,还注重教授他们基础文化知识。
如农工商部工艺局规定“阖场匠徒,每日分班学习书算一点钟,但须视工徒资质,量才施教”。
清末官办工艺局所的历史局限性
清末成立的工艺局、习艺所确实在流民应对、慈善救助和工艺发展方面取得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因为其自身的局限性导致成效不大,不能实现解决流民和振兴工艺的目的。
资金不足首先,清末成立的工艺局、习艺所普遍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
清末官办工艺局所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而当时清政府的财政状况处于崩溃的边缘,无法保证向工艺局、习艺所提供充足的经费。
没有充足的政府财政拨款支持,各地的官员只能想方设法通过其他途径筹借经费,勉强将工艺局、习艺所开办起来。官办工艺局所多因经费不足而无力聘请艺师和改进工艺技术。
虽然农工商部工艺局、直隶工艺总局等这些规模较大、资金较为充足的工艺局在个别工艺项目上曾高薪聘请技艺高超的国外技师进行技艺培训,并引进外国的机器设备进行产品生产。
但是这在全国工艺局所中属于极个别情况,其他资金少、规模小的工艺局所从事的都是低端的传统手工业培训生产如织布、染布、缝纫、编筐等。
有些工艺局所开展这些传统手工技艺培训上缺乏优良的师资力量,教习进行技艺传授的水平参差不齐。学徒资质也较差,加上进行产品生产时仍沿用以往落后的技术,生产的产品工艺上落后、质量上难以保证,往往缺乏市场竞争力。
管理不善除了资金不足,技术落后,清末官办工艺局、习艺所大多还存在经营管理不善的问题。
晚清成立的工艺局所大多属于官办性质,因而在经营管理方面带有浓厚的官办色彩。
清政府创办工艺局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这样就导致了大多数工艺局所在经营过程中出现成本投入大于产出回报的问题,不顾实际的经济效益。
而且,官办工艺局所还存在着管理不善的问题。有些官办工艺局所以行政手段而不是以市场为导向来指导手工业生产,其产品常常出现滞销的情况。
成效不足资金不足制约着工艺局所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改进。规模难以扩大,工艺局所能够救济的流民就十分有限。
在工艺局所设立后,社会上的流民虽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但流民整体基数比较大,大多数仍在外游荡,没有得到有效的救济。
这部分游荡在外的流民所带来的社会安全隐患仍未消除。
结语
总体来说,清末成立工艺局所虽然未能达到振兴工艺和救济流民的目标,但是其倡行了教养兼施的慈善救济模式,影响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发展方向。
联系实际来讲,清末工艺局所的成败得失对我们当今社会推行再就业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启示和鉴戒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