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的目的是什么?
在志愿填报前必须搞清楚,志愿填报不要把精力放在对院校的纠结上,而是要搞清楚未来的出口在哪里?是否适合孩子的未来发展,孩子的本心方向是什么?没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志愿填报就是雾里看花,上大学选专业挑地域一切都是为了将来的就业,为的是让孩子将来生活的更舒适、更能适应他们的本心,所以志愿填报前必须对孩子正确认知的基础上正确的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然后依据孩子未来发展需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学校未必就是名校好,专业未必就是热门好,地域未必就是一线好,这个好比我去饭店吃饭,在解决饥饿的前提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口味就好,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摆阔气去一家大饭店,更不要说大饭店的饭菜是否适合你,对于志愿填报我一直认为保证三点,①适合孩子本心,②能够就业,③尽可能满足以上两点的前提下选择接近孩子未来就业的城市。
当下大学生就业需要解决两个困局:
1、大学生的个性化欲求日益强烈
择业:选择一种事业或者工作,目的简单而言能够让自己更好地说存下去,复杂一点能够实现个人的内在价值。
当下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内在的欲求,而忽略了社会变革下的人才匹配,不管是否对口就业,职场上肉弱强食的现象随时都在发生着,所以一技之长便成为大学生毕业后能在社会立足最重要的资本。
2、疫情与新信息化双重叠加让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万名,同比增加约万人,高校毕业生规模和增量创历史新高。叠加经济结构转型、国际政治风险上升、疫情迁延反复等多重内外部冲击,应届生就业压力明显增大。
智联招聘发布的《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感受到求职竞争非常激烈”的应届生比例达到61%,比去年同期上升6%。“学位竞赛”和”名校挤压”的现象更严重,双一流院校本科毕业生选择进一步深造以巩固竞争优势谋得“金饭碗”,而普通本科生只能通过“挤压”大专生来“抢饭碗”。麦可思研究院发布《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双一流”院校毕业生国内读研比例(32.5%)远超地方本科院校(13.2%)。专科生选择自由职业、慢就业、创业等灵活就业的比例分别为26.8%和18.9%,显著高于其他类型院校(15%左右)。这不仅会导致普通本科生、大专生的就业困难,还会导致高层次人才的“大材小用”。
受到停工停产、停商停市及居民消费意愿下降、订单不足等影响,市场主体困难显著加大,用工需求明显萎缩。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4月,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由上月的6.0%上升至6.7%,16-24岁人口失业率由上月的16.0%上升至18.2%,“稳就业”面临突出挑战。据拉勾招聘《疫情期间上海人才趋势报告》显示,年3-4月上海职位量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5%、-56%。就业市场岗位的需求缩减叠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供给创历史新高,致使毕业生群体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剧。
疫情危机本身就是行业的一次洗牌,严峻的现实倒逼行业进行优化和调整,就业结构的调整将在行业间展开,基建工程、在线教育、社区管理、互联网医疗服务、企业级应用、电商、快递物流等行业将快速发展,人工智能、远程办公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从而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这些领域在疫情之下满足了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改变的需求,其实也正在培育和重塑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习惯。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存在,极大增加了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科技等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在此背景下,数字经济展现出顽强的韧性同时也为众多的毕业生提供了社会的就业方向,电子商务、在线教育、远程医疗、在线办公等新模式、新业态加速创新突破,数字经济成为支撑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新动能。
未来就业三大走势
1、求稳心态正在成为就业主流
由于疫情及社会变革引发的就业格局动荡调整,求稳已经成家长和部分考生就业的主要思路,又受到内卷与躺平思想的干扰,当下进体制已经成为当下就业竞争最为激励的路径,年国考报名已经结束,报名人数大幅度上升,冲破万大关,达到万多人,具体看不同学历的毕业生去向,学历越高,选择单位就业的比例越高。硕士生毕业后“单位就业”占比达到72.1%,远高于本科与专科学历人才。
在高考志愿填报时,与进体制相关的公安类院校、公费师范生、优师计划、公费医学生以及有官校之称的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上海海关学院等,报考热度正在逐年增高,竞争也日趋激烈。
清华大学近日发布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报告显示,届毕业生中,清华大学签三方就业毕业生总数为人,前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体制内单位就业的人数占比为69.9%,较年上涨5%;同时,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相比年比例下降近一半。北京大学去年6月曾对高校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样本量超过2万人,统计结果显示,已确定工作单位的毕业生中,到体制内单位(国有企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入职的高校毕业生占49.3%,接近一半。
2、有思想有能力追求个人价值的考生正在增加
目前许多大学毕业生更看重自己所学的专业,愿意在工作中把所学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应用上去,并以此为工作追求的最终目标。例如,有些毕业生说,他们很愿意在实力雄厚的企业干一段,有条件后就自己干。个别大学生毕业后就选择创业,开始在创业的艰辛中体验丰富的人生。
一般说来,职业价值观与理想基本是一致的,但无论是以什么专业作为理想专业的人,职业价值体系中均应以充分体现自己的兴趣,发挥个人能力及个性为第一位,然后,再考虑一些外在因素,如这个专业将来对应职业的工资、社会地位、稳定性等。
考生对自己的能力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知道自己能够在哪方面取得成就。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像力等,它是人们从事一切需要一定智力水平活动的必要条件。特殊能力是在特殊活动中发生作用的能力,如绘画、作曲等。可见,个人能力与专业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
具体在选择专业填报志愿时,考生需要知道的是,有些专业是需要考生具备一些特殊能力才能报考和学习的,如美术、音乐、表演等。但是就其他大部分专业来说,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不超出一般范围的。另外,在学生所处的年龄这个阶段,可以说,他们能力发展的空间是相当大的,尤其进入大学阶段后,随着眼界的扩大,知识的扩展、锻炼能力机会的增加,他们的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所以,在专业选择时,虽然能力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但是不宜作为一个绝对化的考虑因素。
3、追求高学历以此换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年,全国各高校考研的人数再次创下新高,达到了万人,虽然说在国家线就淘汰了大约万人,但是从趋势来看,后续报名考研的人数、考研的热度还将会是一个高不低,长期持续的现象。
之所以有这样的现象出现,与近年来高校在逐年扩招下,学历越来越呈现贬值的状态,有着直接的关系,当求职就业的本科生,已经是大体量的占比人员的时候,的确已经有很多名企大厂的核心岗位、发展空间与晋升机会更好的工作岗位。
都只面向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选开放,这也促使了很多大学生选择了继续提升学历,踏上考研之路。
我前几天听到几个大妈说,现在找工作真不容易,以后的人要是没有高学历,连工作都找不到。越高学历意味着研究得越深入,意味着专业性更强,但是选择面反而随之变得更窄,
也许有学历不见得一定好,但是学历高肯定好。这就像很多长辈说的那样,吃学习的苦,享学历的福,然而在当今社会中,追求学历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只有高学历才大概率给我们带来很多的福利!
在面对社会上找工作的压力,对于只有本科学历的低学历的人来说,不能进入很高尖的企业,也找不到工资待遇很好的工作。因而很多有本科学历的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再努力一把继续读取研究生学历,把学历尽可能地提高!
高学历的获取付出了巨大的沉没成本,所以一般不愿意放弃对口工作,即使其他工作更好,这样高学历反而制约了其发展路径。
在志愿填报进行职业规划前,先进行自我评估,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就业目标做系统分析。自我评价应当适当,既不能太高,也不要过低,过高的评价往往使自己脱离实际,由自信走向自负。过低的评价往往忽视自己的优势,缺乏自信,走向自卑。在择业过程中,要根据不能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而错失良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