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再就业 >> 再就业发展 >> 正文 >> 正文

急什么40岁学习,60岁失业,70岁再就

来源:再就业 时间:2024/10/8
张爱玲有句话“成名要趁早”,这几年突然走红,再加上很多招聘广告中,35岁已是年龄上限,似乎不能马上发达,只能坐等淘汰,让人平添几分焦虑。其实你只管自我磨砺,真正有实力,成功会迟到,不会不到。大器晚成的例子,一般都联想到姜子牙遇文王。姜子牙年代久远,又经过《封神演义》的演义,半人半神,事实难辨。西汉丞相公孙弘,却是个活生生的例子,证明了“成名要趁早”绝非真理。“好饭不怕晚”,才值得让每个人以此自勉。公孙弘年轻时当过狱吏,犯了事被免职。这是第一次失业。丢了工作,走投无路,只能在海边放猪。每天吹着腥风,拾掇猪屎。日子惨了点,眼里的光芒并没日渐黯淡下去。渴望成功的念头,反而越来越强烈。那时候没有能让猪飞起来的风口,普通人要想出人头地,唯有读书。年过四十的时候,公孙弘开始学习《春秋》等各种儒学经书。二十年后,汉武帝在全国海选人才。六十岁的公孙弘被地方官府推荐,来到京城长安,光荣地成为官僚阶级的一员。想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人太多了,公孙弘起步太晚,年纪太大,为什么反而能赢出?努力不分早晚,只看坚持。大多数学子,一提起刻苦勤奋,便是“十年寒窗”。如果十年还没熬出头,自觉贴上“废物”标签,混吃等死算了。公孙弘是二十年,如果没被选上,并且还活着,他不介意继续刻苦勤奋二十年。公孙弘懂得珍惜,在来之不易的工作岗位上很拼,不辞年老,不辞辛苦,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出差去了一趟匈奴。没想到,不但没有扬威异域,回来述职还不称武帝的心意。皇帝不高兴,怎么办?凉拌。识相点辞职回家吧。这是第二次失业。这一失业就是十年,当时没有失业保险,也领不到低保,穷日子很难熬。公孙弘灰心了吗?肯定没有。因为当武帝再次全国海选人才,地方官府又要把七十岁的公孙弘推举上去。公孙弘自己不好意思,说算了吧,十年前去京城没拼出名堂,要不把机会留给别人?大伙都不答应。俺们这里,数你学问高,品德好。七十老翁再上岗,到达长安后,还要与一百多人共同参加统考,写一篇国事对策。考试结果出来,他的名次排在下等,看来拿不到offer。谁知武帝收到考卷,一看公孙弘的对策正中下怀,定为第一名。召见的时候,又觉得多年不见,老头仪表堂堂,更胜往昔,当即授官。还是那个老板,还是那个员工,从前看成一棵草,如今当作一块宝,转机总在意想不到的时候降临。如果不试试,怎么知道这次不一样?公孙弘的入职情况,用“转机”来形容,还不够精确,应该是“奇迹”。四年后,他已经官至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为朝廷三公之一、监察机构一把手,距离丞相只有一步之遥。迈出这最后的关键一步,是在两年后。公孙弘当上丞相,在帝国开了一个先例。以往的丞相都由侯爷担任,他却没任何爵位。怎么办?趁热拌。武帝慷慨到底,又让他封侯。从公孙弘开始,丞相封侯成为制度。七十岁从职场起步,七十四岁大富大贵,七十六岁权位已极,一览众山小。他的奇迹,有机遇成分,更有其内在原因。公孙弘这个人,优点很多。首先,汉朝以孝治天下,孝顺是至高道德标准。公孙弘在重大道德问题上毫不含糊,完美践行孝道,得到了社会的一致认可。他最主要的事迹,是恭恭敬敬奉养继母直至去世,然后又为她服丧三年。此事看着似乎不难,其实需要极大的耐心。长期把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当作亲生母亲,无微不至、和颜悦色地伺候;去世后还要禁绝娱乐活动,远离世间一切欢乐。如果孝顺没有成为自觉自愿的习惯,很难坚持下来。其次,公孙弘刻苦学习,是上过《三字经》的。“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其中就说到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片上,即使很穷,买不起书,也念念不忘读书。数十年的努力,使他学问精进,著作《公孙子》,号称一字价值百金(据《西京杂记》)。他的儒家大师身份,以及学术声望,是地方官府两次推荐他的主要原因。再者,公孙弘虽然出道太晚,但有后发优势。年纪大了,通晓人情世故,谈笑风生恰到好处,而且见闻广博,因此迅速得到武帝好感。人老成精,公孙弘还有两大亮点,很投武帝的脾气。一是节俭。堂堂丞相,碗里只盛糙米饭,桌上荤菜不超过一个。俸禄都用来照顾亲朋和宾客,家无余财。二是冲和。朝会议政,把事情原委讲得明明白白,让武帝裁决。意见不一致,也绝不当场争辩,给皇帝留足面子。能办事、懂分寸的助手,哪个老板不喜欢?公孙弘是个复杂的人,《史记》《汉书》都说他“外宽内深”,即表面宽宏大度,实则深不可测。武帝喜好儒学,因此重用儒家的公孙弘。但当时最有名的儒学宗师董仲舒,学术成就稳压公孙弘一头,还斥责公孙弘为了满足个人权欲,阿谀奉承皇帝。正好有个诸侯胶西王,骄纵不法,屡次加害国相。公孙弘就在武帝面前吹风,把董仲舒调去担任胶西国相,想要借刀杀人。还好董仲舒得到胶西王敬重,幸免一死。主父偃犯事入狱,武帝本想高抬贵手。公孙弘跟他有过意见纷争,便说陛下不诛此人,无以谢天下。结果主父偃惨遭灭族。正直大臣汲黯,也被公孙弘坑过。(汲黯事见本号历史文章“让汉武帝怕三分,还能活下来,世间无双”。)大臣们开会议事,形成一致看法。到了御前,公孙弘察觉武帝意见不同,立即改口顺从。汲黯指责他是两面派,不忠。公孙弘嘿嘿一乐,对武帝表白说,只有了解我的人,才知道我的忠心。武帝当然支持公孙弘。顺从就是最大的忠,没毛病。汲黯看不惯公孙弘的假惺惺,又说:“公孙弘位列三公,俸禄优厚,却盖着土布被子,太虚伪。”公孙弘不慌不忙,对武帝说:“同事中,汲黯跟我关系最好,今天当庭质问,切中我的毛病。位列三公而盖着布被,是有沽名钓誉的嫌疑。不过,春秋的管仲辅佐齐桓公,晏子辅佐齐景公,二人都是能臣,前者奢侈,后者清廉。我学的是晏子,应该不算学坏吧?当然啦,汲黯蛮忠心的,所以陛下才能听见他对我直言不讳的指责。”这番话看似谦让客气,其实不知不觉中已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反而显出汲黯无理。过后,公孙弘向武帝建议,把汲黯调职,用他的刚正去镇压王侯贵族。这还是借刀杀人的伎俩。公孙弘八十岁病逝于丞相任上。其后六任丞相,只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得以善终,其余都被处死。撇开公孙弘的功过,此人厚积薄发,大器晚成,有着很励志的人生。相关文章:让汉武帝怕三分,还能活下来,世间无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