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劳动需求增长缓慢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供需缺口越来越大。
具体表现在:过去十年以来,我国企业的用工成本有了一个大幅度的增长,因此企业负担越来越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假设企业每投资一块钱在雇佣劳动力上,随后负担劳动力的各项税费成本可能要多于购买机器设备,那么在该情况下,会出现企业增大研发投入和实行“机器换人”的措施,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
但如此一来却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供需不平的结果,许多工人或其他领域的劳动者可能面临失业的境地。
众所周知,就业是联系经济增长和人类发展的重要桥梁,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但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要是在就业问题上被深深困扰,将不利于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而税收作为一个重要的调控工具,应该在就业问题上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不干预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协调劳动力供求之间的矛盾。
通过对国家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新型产业或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进行一定的税收优惠,加大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逐步将税收和社保体系规范化,进一步加强税收体制机制改革等措施来加强企业雇佣劳动力的意愿。
为能够切实改善我国的就业现状,基于劳动边际有效税率视角,我们应该怎么做?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劳动边际有效税率视角来看,以下方式对企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第一,近两年关于企业减税降费政策有了一定的效果,企业的劳动力税收负担有所缓和,针对我国就业形势受企业承担劳动力税负轻重影响的事实,税务机关可以进一步规范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减免税的期限进行适当延长,另外还可以缩短个别大额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加大对安置特殊工作人员或失业人员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等措施。
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数量较多,人力成本负担较重,参保费率较重,更应该减免部分社保,才能共同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
针对例如安排大量下岗失业群体进行季节性就业、非全日制就业或临时就业等灵活就业形式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力度,以便体现政府对社会各种再就业形式的大力支持。
第二,社会保险缴费是劳动力成本中占据重要组成部分的一项,也是企业深受税感负担之重的源泉之一,较高社会保险缴费会造成挤出就业、降低工人工资的后果。
政府仍应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保体制并提高社保精算水平,从而降低企业的社会保险缴费负担,在维持原先对员工保护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企业的劳动力成本。
我国从年起,陆续实行了4次降低或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政策措施,使总体的社保费率由原先的41%降至如今的37.25%,如果要计算起来,已经为企业节约了将近亿元的成本。
但当前我国的五险费率依旧不低,加上社保费现如今由税务部门进行统一征管,征管效率提高,执法成本降低,经济处于下行趋势,因此迫切需要相应的社保缴费下降的政策颁布,可以是特殊时期批准的办法,即阶段性降低费率的执行。
例如在一定年限内减免企业所缴纳的社保费用,前三年分别缴纳总费用的50%、70%和90%,等到第四年及以后全额缴纳。
第三,继续加快社会保险缴费征管体制改革的步伐。如年1月1日起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各项社会保险费和先行划转的非税收入的政策出台,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社会对保费的征缴程度和参保率。
这会使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增多并有利于改善社会保险基金的财务运行状况。基于固定效应模型得出社会保险费由税务部门征收将大大提高社保的覆盖面积和征缴力度,这将有利于扩大对相关政策费率的下调空间,并对优化财政收入结构等重要财政收入决策提供关键性的信息。
这能够从根本上深化“放管服”改革、对改善我国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事实,企业兴许尚未能够做出有效的调整及反应,这也是导致企业感到税负重的原因,因此,应进一步深化企业微观机制的改革,进一步推进要素市场的发育和改善,使企业能够对要素市场的价格信号做出更及时、更有效、更积极的反应,而不是被迫去接受企业利润下降的事实。
同时尽快消除行业准入障碍,促进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区间、不同行业间、不同企业间流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达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
第五,年1月1日新个人所得税法出台,将分类征税调整为分类与综合,建立新的个人所得项目体系;建立个税综合扣除机制,首增五项家庭必要生活开支为扣除项;还引入了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的概念并强化反避税规则。
企业作为扣缴义务人,应学习和掌握新个税法,特别是掌握核心变化和颠覆性影响;着眼于新个税法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员工所带来的不同影响,企业可以尝试实行新的薪资结构和执行新的财务计划,特别是对于公司高管的工资结构,外籍员工的福利政策和针对普通员工的劳动成本。
同时对于公司派遣至国外进行国际工作的雇员进行薪酬的税收筹划。大型企业还可以考虑将信息技术应用在薪酬管理中,以提高人力资源方面的效率和准确性。总之,新个税法出台需要企业做出及时的反应,审时度势,重点是让企业自身甚至是员工感受到减了多少,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做好人才的吸引和激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