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来源:视觉中国)
央广网北京3月21日消息(记者孙鲁晋)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刚刚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促进人力资源充分利用。
消息一出,很多朋友就担心,未来年轻人会不会不好找工作?岁数大了会不会面临更加严格的竞争?养老金的缴存、领取会因此发生哪些变化?中国之声专访就业、保险领域专家,解答大家的疑问。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国有14亿人口、9亿劳动力,解决好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有人认为,延迟退休意味着岗位减少,担心会因此挤占年青人的就业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认为,静态的看,延迟退休会对就业产生一定冲击,劳动力供给增加,自然腾退的岗位减少,“一增一减”,就业市场将面临现实冲击,但这种冲击是有限可控的,不会“挤压”年轻人的就业机会。
曾湘泉说:“从我们的研究来看,并没有得出延迟退休对就业市场不利的结论。这个原因在于一个方面是从劳动力供给角度,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已经连续8年下降,劳动参与率也持续下降。劳动年龄人口从年开始下降,到现在大概下降将近万人。‘十四五’时期估计还要下降万。如果我们现有退休年龄政策不变的话,可能未来我们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状况会进一步加剧。”
曾湘泉表示,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新科技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就业的影响显而易见,劳动力市场发生深刻转变,很多就业岗位被淘汰,同时也创造了更多新的就业岗位。延迟退休短期看可以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长期看能够解决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的问题。
他分析指出:“从劳动需求角度来讲,这些年来服务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都在不断的提升,而服务业因为它的就业容量要明显高于制造业,就业弹性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外我们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劳动的需求也在不断的上升,所以就业市场现在招工难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南方,有工人挑老板的情况。所以通过延迟退休,提高劳动参与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不平衡的尖锐矛盾。”
曾湘泉说,延迟退休政策不会给青年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和空间带来较大冲击。“因为劳动就业市场内部存在着分层分类结构,我们大龄劳动者还是在传统的制造业、传统的服务业里面工作,现在的青年人更愿意去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新型服务业工作。青年人的就业问题,更多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是否与其就业能力与意愿相匹配。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大量涌现,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的能力不断增长。所以青年就业有广阔的空间。”
曾湘泉介绍,改革采取渐进式延迟,每年因延迟退休而多出来的劳动力还会被每年减少的劳动力相抵消。所以,年轻人没必要过度担忧。
“我们现在延迟退休了,将来也是采取渐进式延迟,这是借鉴国际的经验和做法。每年延迟几个月或者每几个月延迟一个月,所以经过若干年来达到延迟退休的目标,因而每年因延迟退休而增加劳动力不会太多,甚至会被每年劳动力的供给减少相抵消。所以没必要对此过度担忧。当然延迟退休可能会对机关事业单位体制内的用人机制有一定影响,但是在总的编制、职数、职级不变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一些减少人员新进规模的问题。这方面可能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不过总体来讲,这部分人的人数很少,影响的程度很有限。”曾湘泉说。
今年第一季度,招聘就业市场暖流涌动。记者探访线下、线上各类招聘活动发现,不少企业招聘都要求“年龄限35岁以下”。在用工难、用工荒的现实下,破除“年龄歧视”,重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参与率,大力开发中老年人力资源,倡导“人尽其才”的呼声渐强。
面对延迟退休可能在短期内加剧大龄劳动者的竞争压力,有哪些措施能更好地保障其就业?延迟退休后,养老金的领取会有什么变化,个人利益会受影响吗?
曾湘泉介绍,实施延迟退休后,确实会对临近退休的大龄劳动者的工作及预期有影响,特别是受教育水平偏低、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员,就业将面临更大困难,需要采取更多措施帮扶他们就业创业。目前国家从法律法规、政策扶持等方面多措并举、推进落实。
曾湘泉说:“过去说‘招35岁以下’,现在很多地方虽然不这样说,说‘招45岁以下’等等,那么大龄劳动者,延迟退休以后,他们的就业问题要引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