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终于来了!”
第二节▍资源枯竭,率先撞向难以为继之墙
年,大庆油田首次出现了负增长。一时间,“没油了,大庆怎么办?”的悲鸣之声纷至沓来。其实,拷问的不止是这座因油而兴的资源型城市。除此之外,还有黑龙江全省13个地级市中的另外6个资源型城市:伊春和大兴安岭两个“林城”,以及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四个“煤城”。
“油没了”,自然拖累了大庆的经济。年,一直占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的大庆市,生产总值出现负增长,毫无悬念影响了黑龙江省的“钱袋子”。年起每年减产万吨原油,黑龙江将因此减少60亿元的税收。
年,大庆地区生产总值曾经达到了亿。由于原油价格和原油产量量价齐跌,年开始下滑,到年出现了负增长,年正增长1.7%,年正增长2.8%,从亿到亿。挑战,前所未有。
黑龙江落伍的感觉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强烈。
新中国重化工业的一路高歌猛进,最先成就了资源大省辽宁、黑龙江、吉林,令全国其它省份望尘莫及。近十年在内蒙古、陕西、山西等能源产地的迅速崛起中,东北三省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随着世界金融危机迫使全球经济发展趋缓,以及重化工业进入尾声,产能过剩愈发凸显,也迫使东北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率先撞墙。
曾经的优势正在失去吗?东北延续三十年风华正茂的魅力已不复存在了吗?东北真的“失宠”了吗?一系列的棘手问题摆在东北人面前,无不令人深思和反省。
东北地区曾经丰富的煤、铁、石油、森林等自然资源经过多年大规模的开采开发,九十年代以来几乎已告枯竭。以黑龙江省为例,鹤岗、鸡西、双鸭山、七台河四大国有煤矿的平均役龄已有70年,33个主要矿井已有16个枯竭,其余矿井的开采成本也在不断升高。
时移势易,东北三省曾有的辉煌已渐行渐远。
过度的粗放式开采,使黑龙江伊春的红松从建国初万公顷降到年的不足5万公顷。年原国家计委调研组如是描述:16个林业局(后改为17个)中有12个无木可采,5个严重过伐,80万人坐吃山空。遭此同样厄运的还有吉林省长白山,因重采轻育,原始森林被次生林取代。
东北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完达山、张广才岭和长白山,历来是国家的木材基地。
新中国成立后,在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30万采林大军冒着零下四五十度的严寒,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抡动斧头,拉起弯把锯,撑起了共和国建设初期的脊梁:铁路需要枕木,工人夜以继日;恢复交通所需电柱,从林区调运;原煤滚滚的矿山需要坑木,林区供应;军工用材,轻工造纸,工业和民用建筑……东北林业责无旁贷。解放初期,东北生产的木材与中国人的生活如影相随:和的两年里,为国家生产木材约万立方米。在国家一五期间东三省共生产原木万立方米,约占全国1/2以上,生产锯材占全国森工系统锯材87%以上。年,仅黑龙江供应的木材量就占全国的二分之一。国家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时期需要的木材,一多半是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开采。
东北气温低,林区夏季气温不过20多摄氏度,树木生长十分缓慢,所以材质好。很多红松林往往都是二三百年甚至三四百年的树龄。纹理细密,抗风化、耐腐蚀,枝杈很少,出材率高,一棵三四百年的红松往往可以出材10多立方米。在采伐的高峰期,一天一个伐木工人可以生产立方米木材,相当于砍倒三四百年树龄的红松40—50棵。几百年的大树在“迎山倒”和“顺山倒”的号子声中,裸露出清晰的年轮。
除了红松外,还有樟子松、黄菠萝、水曲柳和核桃楸等。这些结实、笔直的木材也被广泛用于电线杆、枕木、桥梁、矿柱、车辆、建筑等。小到日常生活中的地板块、胶合板、隔音板、隔热板等家装用材,和高档进口家具,以及高级乐器、软木瓶塞、浮标、滑雪板,各种纸张、一次性筷子、牙签等。
南方也有很多适合用作国家基础建设的木材,而且有很多速生树种。比如云贵川等地。但因山势险峻,路况不佳,地质条件不稳定,一旦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会给长江带来水灾等因素,采伐条件不够理想。而东北山势缓和,地质稳定,交通便捷,运输成本低,所以国家首选东北作为木材生产基地。
年后经近60年的砍伐,截至年,东北六大片林区已经没有大树可伐。和周恩来总理生前曾嘱托东北林区人,森林要“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美好愿望差距甚远。
在黑龙江完达山余脉环抱的鸡西,一座座煤矸石堆起的小山,透出曾经大干快上、盲目开采的隐痛。年底,80多万人以煤为生的鹤岗,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全省78个市县中有47个赋存煤炭,已开发的就有28个。“四大煤城”的40个国有煤矿中12个枯竭。在全国煤炭生产过剩,进口增加,需求不旺,煤价大幅下降,加之历史矛盾遗留问题等多种因素相互叠加下,拥有24.8万人的东北最大煤炭企业,也是黑龙江省属最大国企的龙煤集团,遭受重重考验——年时集团净利润还是8.23亿元,一年后就变成了-8.32亿元,年整体亏损23.4亿元,年亏损接近60亿元。年,挂牌77项房产自救。如果说,同年占到60%以上的人工成本让企业步履维艰,那么,从年3月到年5月发生的三起矿难,则是“雪上加霜”。亏损和矿难导致企业资信等级下降,国有四大银行停止向其增加贷款。
年前,龙煤集团曾以拯救者身份重组了“四大煤城”,如今却成了被拯救者—去年亏损约50亿元,靠地方政府“输血”度日。江河日下,令人唏嘘。
其实,资源枯竭的危机,早已在辽宁显现。辽宁是典型的“资源立省”。年代初,全省资源开采业就业人数约有百万,占工业就业总数的13.5%,全省就业总数的7.5%。长期开发和建设,形成了一批资源型城市。较为典型的有:阜新市(煤炭)、盘锦市(油气)、鞍山市(冶金)、抚顺市(煤炭)、本溪市(冶金和煤炭)、北票市(煤炭)、南票区(煤炭)、大石桥市(建材)和调兵山市(煤炭),即五个设区的市、四个县级市(区),简称“五大四小”。建国以来,全省资源开采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及其就业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直到90年代中期达到顶峰。
位于内蒙古高原和辽河平原过渡带上的阜新,在历史上取之“物阜民丰,焕然一新”之意。在我国能源版图上,历史地位显赫。仅“一五”时期,国家就有4个重点能源项目安排在此。60多年的开采,累计为国家生产原煤7亿多吨,发电2多亿千瓦时。然而,世上没有常胜将军。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阜新渐渐陷入了“矿竭城衰”的困境,年经济总量居辽宁省倒数第一位。全市1/3以上地方工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支柱企业阜矿集团先后有23个矿井相继关闭,12.9万产业工人相继下岗。年3月30日,东梁矿、平安矿、新邱露天煤矿经国务院批准实施全面破产。12月14日,国务院将阜新确定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转型规划期15年,在全国尚属首例。
年,在全国煤炭行业“去产能”的背景下,转岗分流的压力在阜新再次集中出现。面对再次密集起来的煤矿职工转岗压力,新兴的风电行业是否有容量吸纳足够多的再就业?风电场的运维本身不需要大量劳动力,而在中国电力需求放缓的大背景下,与风电新增装机密切挂钩的装备制造业又能否保持增长势头?这不仅是阜新要回答的问题,也将是中国要回答的问题。
疲惫不堪的东北,预示着“野蛮生长”的年代结束了。
在年全国煤炭工业一百强前十名中,只有黑龙江龙煤矿业集团名列第十,而辽源矿位列57名。
印在人民币上的海洲露天矿,曾是阜新人的骄傲,最多时养活了3万多工人。却因资源枯竭在年4月申请破产,年5月31日关闭。这座年投产的亚洲第一大型机械化煤矿,仅仅半个世纪就遗留下了长4公里,宽2公里,垂直深度米,总面积近30平方公里的巨大人工废弃矿坑。
由于长期过度采掘导致了地面沉陷,东北三省采煤沉陷区达平方公里以上,受影响居民25户,70多万人。
随着煤炭业的塌陷,发电行业也遭池鱼之殃。曾为亚洲最大火力发电厂的阜新发电厂,一度退出主力序列沦为调峰电厂。在本溪市占主导地位的本溪钢铁集团,年出现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净亏损。随着辽河油田资源衰退,“九五”、“十五”时期,盘锦GDP年均增长率连续12年在辽宁14个市排名末位,经济总量位次由全省第四逐年后移。年,辽宁西林钢铁亏损超过14亿。到了年春节,建成不到半年的高炉被迫压缩产能,即便如此,每个月还要亏损近1亿元。银行纷纷收回贷款。
能源产业的触礁,更让东北三个资源型大省时日渐艰。截至年,吉林省4个矿务局20个煤矿中,14个已经或正待破产。
火上浇油的是,在全国能源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煤炭消费的“版图”在逐步收紧。年,煤炭业被戴上了更为苛刻的紧箍咒:1月14日,国家发改委等提出到年,京津冀鲁4省市累计煤炭消费量减少万吨……
在煤炭、钢铁“双雄”威风锐减,全国的资源型城市整体经济都陷入困局中。年、年、年,国务院分三批确定了全国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县、区)。东三省共23个位列其中。年,国务院颁布《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年)》,东北共有37个资源型城市,占全国个资源型城市(其中67座被归类为衰退型)的29.4%。其中辽宁15个,吉林和黑龙江各占了11个。三个省份的地级资源型城市有21个,占全国个地级资源型城市的16.7%,在地级资源型城市中,东北只有吉林省松原市为成长型城市,占全国总量的3.2%;成熟型地级城市总计7座,占全国总量的5.0%;衰退型地级城市总计9座,占全国总量的13.4%;再生型地级城市总计4座,占全国总量的17.4%。
在资源的匮乏之下,发展更是“左右为难”:一方面是年到年东北十年振兴的经济高速发展,另一方面资源约束趋紧等困扰如影随形。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模式,与经济结构不合理、质量和效益不高等问题日益凸显,能源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劳工荒等红灯频频闪烁。“拼土地、拼资源、拼劳动力成本”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
随着资源逐步枯竭,及新兴产业未能及时填补空缺,使得东北三省的经济不断遭受下滑的冲击,正陷入一个难以破解的魔咒。而实现东北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也必将一场艰难而长久的攻坚战。(本节完,待续)
▎参考资料: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年);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年)吉林省政府工作报告(~年);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黑龙江经济发展报告(/);央视CCTV2;黑龙江日报,南方周末,第一财经日报,工人日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农垦日报;中国改革,新民周刊,《瞭望》新闻周刊,中国经济周刊,英国《经济学人》;报告文学《脊梁》,《东北人咋整》;新华网,每日经济新闻,中国广播网,中国煤炭网;中国政府网,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农业部等部委网站,黑龙江省政府及省发改委、工信委、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等政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