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吴斯洁
疫情给经济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给如线上教学、会议、直播、培训等行业带来机遇,与这些行业相关的毕业生求职可能会遇上较好机遇。
新冠疫情对今年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影响不容轻视。
据此前拉勾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年春季校园招聘报告》显示,年应届毕业生达万,比年增加40万人;而因疫情影响,39.29%的企业缩减了校招岗位,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竞争更加激烈。
上海政法大学专注于教育经济和管理方向研究的教授冯涛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一方面,企业因疫情或陷入困境,或效益下滑,对毕业生的人才需求客观上有所降低;另一方面,毕业生实习和求职的过程受到疫情影响,如无法从事线下工作,导致无法获得对企业的了解和面试等,多方因素均影响了毕业生入职。
“据我了解,一些地方公立大学的就业率相比往年确实有较大下滑,学校正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来缓解这种情况。”冯涛说。
“稳定”成择业首选
有媒体报道,因为疫情,今年毕业生的就业结构发生了改变,相较于就业,毕业生更倾向于继续升学(二次考研)、报考公务员,或者入职国企、事业单位等较稳定的单位。
同时,上海市民政局、市公务员局提出在本年度招聘工作中,适当向应届高校毕业生倾斜;动员更多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上海市教委扩大研究生和专升本的招生规模。
但冯涛认为,疫情对应届毕业生就业结构的影响似乎没有一些报道说得那么大。
“即使没有疫情,继续升学(二次考研)、报考公务员,或者入职国企、事业单位等较稳定的单位的对应届生来说,也是比较有吸引力的选择,疫情对这方面选择的影响还不算很明显。”冯涛说。
同时,冯涛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反而,疫情对已经就业几年的往届毕业生的跳槽选择有一定影响。这类求职者在职场工作过数年,对工作单位有相对深刻的了解,此次疫情也给很多原本还算稳定的企业工作者带来了冲击。所以,他们在跳槽选择时会更愿意去比较稳定的政府机关和国企等单位。”
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增加录用应届毕业生的措施早有先例,但冯涛认为,这些方法作为临时性举措可行,但不宜长期采取这样的举措。
“长期来看,我们仍需要依靠经济发展创造出更多的行业和就业机会来吸纳毕业生;同时,单位招收的毕业生应安排在一线、最需要用人的部门和岗位;更重要的是,不光是招人,还得能留住人。据我所知,一线城市的毕业生很多比较挑剔,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冯涛补充道。
此外,有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很多大学生开始降低对于薪酬的预期,44.38%的毕业生主动降低了对职位的薪资期望。在1月到4月的四个月间,大学毕业生对互联网行业的平均薪酬期望从元下降至元,薪酬期望降低元。
转变观念为上策
疫情之下,不同地区的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难点并不一样。“仅就上海而言,主要是企业人才需求下降,同时,吸纳就业的中小企业结构不够合理,以及毕业生的求职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高校对毕业生的培养也有待调整。”冯涛说。
南昌五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SO杨光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因为公司属于生物高科技企业,主要业务包括新药研发(PROTAC技术)和类器官平台建立,所以对于专业人才,特别是具备相关专业硕士、博士水平的人才需求很大。但同时,公司地处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南昌,而匹配条件的人才多集中在东部地区,所以公司在招人方面一直面临不小的困难。
“PROTAC技术和类器官平台这两项技术都是全球最新技术,一般来说,从相关学科建设水平得到普遍认可的高校走出的硕士、博士多数接受了更系统、更跟得上科学前沿的学术训练,这类人才确实更匹配我们的用人需求。但江西省生物科技人才流失较严重,且缺少相关学科的重点院校,人才储备不足。”杨光说。
冯涛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毕业生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就业是一个长期话题。疫情之前,毕业生的首选求职也是大企业和政府部门。”
冯涛认为,中小企业不是毕业生首选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相对不够稳定;第二,多数中小企业的薪资待遇相对于大企业和政府部门缺乏优势;第三,多数毕业生认为在中小企业就职相对不容易带来社会关系网络,学不到太多专业能力。
“但政府部门和大企业吸纳毕业生数量毕竟有限,中小企业依然是吸纳毕业生的主力军。”冯涛强调。
一方面毕业生求职难,另一方面企业招人难,这对矛盾在疫情年的求职季依然凸显。
冯涛认为,政府对中小企业需多采取包括财税、租金等多方面扶持政策;另外,中小企业的出资人和经营人的结构需要改善,提升中小企业的智力含量和档次,才能更好地吸引毕业生。
曾在上海多家跨国大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透露,大企业里有不少拥有数十年工作经验的骨干外出创业,他们自身的业务能力和多年来积攒的社会资源均不容小觑,但创业都需要一个过程,企业总是从小开始做,所以,并非所有中小企业都难以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求职者可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