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并提出具体要求。把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正是反映了人口老龄化成因的复杂性、影响的重要性和趋势的长期性。为此,开发老年人口人力资源在“十四五”时期,无论是从健康中国及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宏观层面,还是从提高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微观层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开发老龄人力资源。老龄人力资源是指身体健康、有劳动能力且有劳动意愿的老年人口。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长期来看,我国仍将面临劳动力总量短缺和结构性短缺并存的局面。为此,根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通用标准和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可以将老龄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定位在低龄、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继续工作的老年人口,也包括少数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有意愿有能力的中高老年人口,无论是从健康中国及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宏观层面,还是从提高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微观层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老龄人力资源开发对老年健康和国家发展的意义
老龄人力资源开发有助于实现健康老龄化。对于有劳动能力的人来讲,获得劳动条件并且在劳动中建立一定的社会关系是构成一个人健康的重要因素。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身体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构建了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多种因素的整体健康观。年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的《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重点针对老年人就业和退休提出了如下观点:“社会政策和实践规定了老年人的权利义务,比如当人年老时有权去选择继续工作或休息;所有人都属于这个社会,其参加工作并为之做贡献的机会应该得到社会的保障”。老年人选择继续就业是一种生活方式,有助于老年人“社会适应良好”,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满足老年人尊重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促进健康老龄化,实现老年人的全面发展。
老龄人力资源开发可以有效缓解我国劳动力短缺矛盾。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和人口生育率的下降,数量型人口红利正在减弱乃至消失,结构性人力资源的缺乏表现得尤为突出,劳动力供需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老年人口中有大量工作经验丰富、知识雄厚和技能熟练的人才,可以有效地弥补人力资源市场上的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就显得尤为必要。年,我国60—69岁年龄段的低龄老年人口约1.4亿,低龄老年人口人力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如果加以充分地开发利用,将有效缓解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同时,通过开发老龄人力资源,有助于减轻社会养老负担过重问题。目前我国用于养老的社会保障支出逐年增长,老年抚养比持续提高。年我国老年抚养比已达17.8%,这意味着劳动人口占比下降的同时,这些劳动人口还将同时面临更多的抚养重担。开发利用老龄人力资源,尤其是低龄老年人口人力资源,在现阶段是缓解社会养老负担过重这一困境的有效选择。另外,还有利于现阶段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一些老年人通过继续工作增加收入,可以促进社会消费,发展银发经济。
老龄人力资源开发可以充分发掘老年人口“智慧红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规模的劳动力和相对较轻的养老抚养比在接受国际社会制造业转型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人口红利。当前,面临劳动力减少和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凸显,人口数量红利逐渐消失,使得过去以低劳动力成本价格获得投资以刺激经济的模式难以为继。“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并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对人力资源供给需求关系也就发生了深层次变化,尤其是对高技术、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国家的发展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