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再就业 >> 再就业介绍 >> 正文 >> 正文

帮问丨您有所惑我有所答

来源:再就业 时间:2022/11/25

架设政府与市民沟通的连心桥,是党报的使命。民有所问我有所答,及时为市民群众答疑解惑,是《北京日报》义不容辞的职责。从没有互联网的年代到智能手机普及的数字时代,北京日报记者坚持咨询权威部门,与时俱进开拓便捷渠道,将最准确的信息第一时间送到群众眼前,成为群众最信任的贴心伙伴。

两个“短波”为读者解惑

“市场短波”为读者带来一手信息。

“赵红短波”及时解读最新政策。

“何处有下列商品?何处有下列服务?”年1月25日,在《北京日报》仅有的四块版上,出现了一个占半个版的栏目,名叫“市场短波”。

栏内文章都很短,长的四五百字,短的十几个字,但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每个“栏中栏”还各有特色——小调查、小消息、购物指南、小北京游市场、市场随笔、市场导游、透视镜、问讯处、答复……

当时,对于北京日报财贸部的记者来说,为人民服务的耐心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不仅认真对待读者写给“市场短波”的每一封信,还要认真对待“市场短波”的每一个来电。

除了耐心,敏锐的市场意识和灵活的文笔也同样不可缺少。随着市场的成长发展,读者会看到“短波”不断有新的小栏目涌现,比如“透视镜”,专门揭穿市场上的假货和坑人生意;“小北京游市场”,用孩子们的口气去介绍儿童用品,表达孩子需求。“短波”编辑得学着不断变换语气,找准定位,一会儿当孩子说话,一会儿替成人写文。“市场短波”栏目就是用最短的短消息,让老百姓直观、快速获取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读者的需要得到满足,报纸跟读者的联系才会更加紧密。读者高兴了,就会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大家有什么需要,就会想到写信、打电话给报社。

“市场短波”栏目还让党报的形象发生了变化。党报历来是以严肃面孔出现,亲和力略显不足,而“市场短波”的创办,打破了这一局面。

为了进一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北京日报》将年确定为“读者服务年”,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这一年,推出了“这事儿给您问了——赵红短波”栏目,这也是本报第一个以记者名字开办的栏目。两年间,栏目共刊发了期报道,帮读者解答了多个问题。

栏目记者兼主持人赵红,对当年的场景仍记忆犹新。年初的一天,时任北京日报副总编辑的蔡赴朝把工交部主任赵文瀚和赵红叫到办公室,说现在有很多新事物新变化,政府也相应推出很多新政策,读者可能不知道到哪里能了解清楚,要办一个为读者释疑解惑的栏目,让读者提出疑问,由记者去寻求答案。

在栏目确定将要推出后,部门里的记者们就都忙起来,跑劳动局的郭栖栗马上联系了解有关下岗再就业的政策,跑建委的刘正非抓起电话去问住房公积金的政策……

1月23日,首期“赵红短波”专栏在《北京日报》一版正式与读者见面。据赵红回忆,第一期一共帮读者问了3个问题。记者们进行了多方核实、仔细求证,用了两千余字的篇幅,详细刊登出有关部门的权威答复。

首期专栏便迎来“开门红”,备受读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