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希腊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作为负面教材被提起的,希腊人负债累累却好吃懒做的形象一直出现在各种经济文章里。然而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希腊人在大家的嫌弃声中已经悄然完成了自我救赎,最近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在社交媒体上说,希腊已经提前还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比后者规定的计划还款日期提前两年,这下彻底算是从坑里爬出来了,用他的话说就是这标志着“惨淡篇章的结束”。
希腊人这么感慨也是有道理的,因为自年以来,希腊就遭遇了严重债务危机,差点把欧元区拉下水,自己也被人称为“欧元区的特洛伊木马”。在经历了漫长的还债路之后,重新感觉到“无债一身轻”的希腊人如此感慨也实属正常。那么问题来了,当年希腊和欧元区是如何掉进美国人的坑里?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讲讲。
(1)美国送给欧盟的特洛伊木马
希腊一直是欧盟的心病,因为它让欧盟在希腊和美国高盛的诈骗下接了一个大盘,让欧盟差点丢了面子又丢了里子,可以说希腊就是欧元区的特洛伊木马。大家都知道欧盟国家非常喜欢使用欧元作为自己的货币,然而并不是欧盟国家都必须使用欧元,有的国家可以选择不加入,因为这样方便它后来跑路,没错,我说的就是推行脱欧公投的英国,它本身有钱而且有光荣独立的传统;有的国家是不够格,所以一直不让它加入欧元区,比如说年的希腊。
不愿意加入欧元区的原因其实可以理解,那就是看不上欧元。那么加不进欧元区又是什么情况呢?在1997年6月,欧盟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开了一个欧盟首脑会议,会议上这伙人写了一份《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基本上就是欧元区的准入协议,其中有以下几个要求:首先,欧元区各国政府的财政赤字不得超过当年GDP的3%,并且这个国家公共债务不得超过GDP的60%。除此以外,成员国的中期预算也要实现平衡或盈余。
这一点其实对于希腊来说是比较难的,当时希腊经济发展水平远比欧洲发达国家要低得多,它的财政赤字长期超过3%,所以达不到加入欧元区的条件。在希腊人苦恼于无法加入欧元区的时候,这个时候希腊政府救星出现了,那就是美国投资银行高盛集团。这个时候的美国人见猎心喜,刚想要搞崩欧元区,就有人来送把柄了。于是美国高盛集团开始对希腊财政进行一番完美的包装,让它可以从账面上抹去很多问题,一下子犹如魔术师一般,让希腊人成了希腊神话里头特洛伊木马,能顺利混入欧元区的城堡里头。
(2)濒临破除的希腊和欧元
但是快乐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在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就像感冒一样感染了全世界,而这个时候被高盛公司遮盖起来的希腊债务也暴雷了。在年12月,希腊政府再也瞒不住自身糟糕的财政,希腊政府的财政赤字高达12.7%,是欧盟规定的3%的4倍多。除此之外,希腊国家的公共债务也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这个数据也远远超过了欧美规定的60%的红线,基本上希腊的存在对于欧盟来说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负资产。而看热闹嫌事不大的国际评级机构也来凑热闹,纷纷调低了希腊的信用评级,其中穆迪和标普分别调低希腊长期债务评级至A1和A,而惠誉更狠,直接将希腊的评级调低至“BBB+”,基本上就算垃圾级别了,并且还重点标注出希腊的前景展望为负面,而在此之后希腊债务危机正式拉开序幕。
有人会不理解,希腊的信用评级降低这件事很重要嘛?毕竟没信用又不是被抢劫,怎么就拉开债务危机的序幕了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假设你的隔壁邻居老王是一个很没有信用的人,有一天他突然找你借,你可能会借给他,但是他找你借1万,你基本上是不可能借给他的,因为他缺乏信誉背书。而希腊的评级被调低就是这个道理,这导致希腊政府想要借钱的成本就提高了,而且高的不是一点半点。有人说不借债不就行了,其实大家放眼整个世界,不借债的国家基本没有,这债无非是分内债和外债而已,哪怕是美国,都有一堆债。为啥这么做呢?答案很简单,现在借债不好玩了。
在严重的经济危机面前,希腊政府由于借不到资金周转,所以不得不采取了紧缩措施,希望通过“苦一苦百姓”的做法,让希腊的经济先挺过去,但问题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希腊人过惯了福利高的好日子,哪里见过这个,于是大家一想,肯定是政府的错,于是希腊国内的罢工活动开始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而希腊的经济发展本来就不咋地了,现在希腊人一搞事情,更是雪上加霜。于是这项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希腊债务危机导致了一系列的糟糕的连锁反应,希腊出现了货币贬值、资本管制、失业率增高、福利降低、企业破产等问题,希腊人的日子过得是糟透了,一度钱都取不了,甚至有希腊飞行员跑去土耳其取钱。
如果希腊还不起钱然后破产会怎么样?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欧元区联盟崩溃,毕竟希腊的信用不值钱,那么承载希腊信誉的货币也跟着贬值,并且很多欧盟国家的经济情况跟希腊差不多,以至于欧盟内部还有欧猪四国(pigs)的鄙视链,除了希腊之外,还有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可以说希腊崩溃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其他欧元区经济不好的国家也会被希腊债务拖下水,所以希腊一暴雷,欧盟国家一片恐慌。
虽然大家看到希腊这副德行很生气,但是欧元区各国已经上了贼船,现在把希腊人赶出去也于事无补,因为一旦希腊人闹起来,轻则欧盟脸上无光,重则大家彻底撕破脸,于是各国政要不得不聚集在一起商议如何凑钱,挽救下在破产边缘疯狂试探的希腊。
不过大家要知道,欧洲玩的是选票政治,它们的民众虽然不大懂事,但他们的感受很重要,你让他们不开心,他们就炒你鱿鱼,就是这么简单粗暴,就像希腊政府已经负债累累,但要是断了希腊人的福利,希腊人就会叫政府滚蛋,所以大家就可以看到明明希腊人已经负债累累,但还是疯狂地点撸小贷的技能。而德国也是如此,德国政府出于挽救欧元区的需要,要掏钱来给希腊人度过难关,结果国内立马就炸了,德国民众对拯救希腊经济的草案表示了坚决反对。
德国人为啥不愿意救希腊人呢?很大程度上是对希腊人过分高福利的不满,在德国人眼里,富裕的德国人一周七天的时间里要工作五天才能换来两天休息,而负债累累的希腊人在一周的时间里有五天在休息,只要上班两天,而这两天希腊人还喜欢搞游行,也就是德国人在车间辛辛苦苦就挣的钱要去补贴那些躺在爱琴海边晒太阳的希腊人,所以德国人非常不满,这就让各国政客都很犹豫,不过不救又不行。
在年8月,希腊的债务危机越发严重,因为希腊的财政远远不符合欧元区的标准,所以它很有可能随时脱离欧元区,而这个问题也在市场上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大量的资本逃离欧洲,怕给欧元“殉葬”,欧元区甚至一度面临崩盘。欧元区是由19个欧洲国家组成的,而能够团结欧盟的一大关键其实就是欧元,英国人之所以后来轻易且果断地脱欧,跟当初索罗斯趁乱暴打英镑有着很大的关系,在量子基金的压迫下,德国马克选择“死道友不死贫道”,对英镑的遭遇表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英镑则被迫单独承受压力,最终退出欧洲货币汇率体系,并且在短短1个月内英镑汇率下挫20%,所以这件事让英国人认识到什么欧洲共同体,欧盟这些国家都是同林鸟,大难各自飞。
现在的欧盟这条大船就是相当于赤壁之战时的曹军,彼此之间用欧元这条铁索给牢牢捆绑起来的。这样有好处吗?当然是有的,这样弱国的市场就和欧盟里的强国绑在了一起,强国可以虹吸弱国的市场和人才,但是弱国也可以得到强国的转移支付,比如说波兰,波兰就一直拿欧洲的钱,根据驻波兰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给出的数据,“入盟16年来,波兰已经实施25.55万个欧盟资金资助的项目,欧盟提供资金总额亿兹罗提(亿欧元)。”可以说波兰等国家去了欧盟是能稳稳挣到钱的。但是这样的欧元区联盟的坏处是掉头不易,一旦遭遇美军的火攻(希腊破产危机),谁也别想跑,无论哪个国家的信誉受到到质疑,大家都要必须出力去拯救,否则欧元的信誉也就跟着完蛋,大家肯定会选择离开这个联盟。所以以德国人为首的欧盟最终决定,还是要拯救希腊。
(3)完成自我救赎的希腊人
在欧元区的领导人开完会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希腊应该被拯救,于是欧元区各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终决定用1亿欧元救下在债务危机中的希腊,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些国家都不是啥善类,希腊人必须减少开支,降低本国公务支出,然后“卖身”。
本来各国就不是很想救希腊,但是没想到先发脾气的是却是希腊人,后者听说欧盟这些领导人要降低他们的工资条件,立马是怒发冲冠,这还能忍?于是希腊人又发起了新一轮的游行,抗议政府缩减工资和福利,抗议降低工资。然而抗议是没用的,没钱又想过好日子,世界上有这么便宜的事情吗?于是希腊人只能开始做出一些艰难的决定。
首先,希腊人不得不放下面子,找各大银行借钱。拉希腊小兄弟的主要是以欧洲央行、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为首的“三驾马车”,希腊人从这些银行家手里拿到了亿欧元的援助资金,第一轮就是上文一开始提到了1亿欧元,第二轮是年的亿欧元,第三轮就是年的亿欧元。
但天下是没有免费的午餐的,拿了这些银行家的钱,那必须得加倍吐出来,于是在国际债权人的要求下,希腊人的好日子没了,希腊政府被迫实施一些严苛的财政紧缩政策,主要分为开源和节流,先说开源,那主要是增加希腊老百姓的税收,接着卖一些国有资产,或者把一些港口租出去,比如说比雷埃夫斯港就租给了咱们。再说节流这部分,那就是要求希腊政府减福利,先是削减工资和养老金,再是让公务员们下岗再就业,反正就是别想再吃多少公家饭。这两招下来搞得希腊人是怨声载道,民众非常不满,但是不满也没有用,反正没钱就是得忍着。
然而不得不说这招还是有效果的,经过希腊政府一轮接一轮的改革和紧缩后,希腊经济终于重新恢复增长,财政收入也开始大幅度好转,失业率也开始降低,希腊主权信用评级也一个劲往上走,最终希腊政府把钱给彻底还上了,完成了自我救赎。
(4)结语
希腊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很朴实的道理,那就是卯吃寅粮是不可取的,企图通过借钱和抱大腿来过上好日子往往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不过好在希腊人最后也用自己的努力,提早还掉了债务,用它的实际行动给世人做了一个良好的表率,这也是值得大家肯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