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余华在《活着》这部小说里说: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卑微”地活着,承载得更多的是一种坚持、一种责任、一种信仰。
话剧《伏生》讲述了伏生为传道、保护《尚书》,而家破人亡、“卑微”活着的故事。
相传伏生为秦朝博士,秦始皇“焚书坑儒”,伏生把《尚书》藏于墙壁夹层。后秦亡汉立,伏生掘开墙壁,发现尚有28篇遗存。
后来,汉文帝命晁错到伏生家中,听取伏生讲述《尚书》,将其补叙完整,使《尚书》得以完整流传。
三国时期,刘备为了“匡扶汉室”的理想,多次寄人篱下,“卑微”地活着。面对吕布偷袭徐州之辱、曹操煮酒论英雄之难、刘表猜忌试探之心,刘备都选择了隐忍不发。
“卑微”地活着,不是奴颜婢膝,也不是苟且偷生,对于中年人来说,更多的是一种责任。
1、不敢生病
三年的疫情,让大家对健康的重视度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作为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不敢生病”成了中年人常挂嘴边的一句玩笑话。
张爱玲在《半生缘》里说:“人到中年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小欢喜》里的刘静,被检查出疑似乳腺癌,更是表现了一个中年人的彷徨无助。不敢跟老人家说,怕父母担心;不能跟孩子说,孩子还小;不敢跟老公说,怕老公在单位分心。
中年人不敢生病,既有经济上的压力,更有精神上的负担,毕竟一手有老人要赡养,一手有自己小家庭要张罗。
45-55岁是重大疾病多发期,更要做好营养膳食、保持精神愉快、坚持合理运动,避免引发“中年危机”。
2、不敢失业
当疫情碰上了失业,再碰上中年人,这绝对是糟糕的组合。对于中年人来说,失业很可能意味着失去自己的最后一份工作,很多单位招聘年龄卡在35岁,宽松点到45岁。
失业同时意味着失去一份家庭的经济来源。按照二线城市标准,一个家庭一年基本吃饭开支在2万元,加上孩子补课、赡养老人、其他支出等,最少一年也要10多万。
中年人失业,最怕的就是要面子,毕竟再想找到同样工作环境和薪酬的工作,几乎不太现实,拉不下脸来,使中年人的再就业面临重重阻碍。
中年人不敢失业,所以不敢轻易地辞职,哪怕是面对自己不喜欢或不擅长的事情。
美国心理学博士埃尔森,对世界上位行业杰出人士的调查显示,有61位承认自己并不喜欢现在的工作。
事实表明成功与自己的喜好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中年人要学会“卑微”地活着,坚持下去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不敢消费
人到中年,要为养老生活做好储备。
《黄帝内经》讲“秋收冬藏”,秋天就要收,向内收敛,为冬天做准备。中年人,就像四季里的秋季,要懂得内敛。脾气要收、心要收、存款要收。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说:“钱是好东西,它能使人不再心慌,并且叫人产生自信。”
记得很多年前,高中上政治课,政治老师说美国人都不存款,都是借贷消费,难道美国人真的不存钱吗?
根据美联储的数据显示,35-44岁群体人均存款2.5万美元,45-54岁群体人均4.09万美元,储蓄最高的是65-74岁群体,人均达到6.77万美元。
当然,除了现金存款,美国人还有退休金账户,加在一起,65岁以上群体总资产能达到20万美元以上。从这组数据能看出来,存钱养老并不是亚洲人的专利。
三年的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中年人要学会“卑微”地活着,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家人。
“卑微”即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更是对家庭的一种承诺,往后余生,愿我们各自安好。
(心路伴旅/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