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再就业 >> 再就业发展 >> 正文 >> 正文

双减政策出台,深度治理教育培训市场,

来源:再就业 时间:2022/9/27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以迅雷不及掩耳雷霆万钧之势,瞬间将万马奔腾、不可一世的校外教育培训打了个万马齐喑究可哀!一路上攻城掠寨、战无不胜的教育培训战车几乎在一夜之间戛然而止。俞敏洪,这个曾经激情畅谈教育情怀的教育资本大佬哭了!

这些年,教育培训机构充分利用了巨大的社会需求,以强大的资本为后盾,无所不用其极地市场营销为手段,挟持了千千万万个孩子及其家庭,不断将教育军备竞赛推向高潮,剧场效应波及范围越来越大,严重的内卷化令无数孩子和家长承受着越来越重的经济压力、身心压力。

教育培训市场广泛介入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教育资本来势汹汹,规模越来越大,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公益性,冲击了学校教育体系,扰乱了国家教育秩序。国家果断以雷霆手段整治疯狂生长的教育市场和教育资本,意义极其重大,远远超出了教育本身。

然而,我们在看到强化治理教育资本的必要性的同时,也需要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

01“双减”实施后,机构关停引发的“离职潮”如何应对?

在“双减”压力之下,大批教育培训机构纷纷关停、瘦身或谋求转型,与之伴随的是,一波教育培训市场的裁员潮已然来临。庞大的教育培训业吸纳了大量从业人员,尤其是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大量毕业生涌入教育培训业,成为教育培训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

由于该行业利润惊人,不乏一流大学毕业生甚至高学历者加盟其中。教育培训业的大幅萎缩导致从业者失业或者主动退出,而其再就业问题很快将浮出水面。

显然,在当前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下,这个问题并不好解决。与此同时,教育培训机构的关停,意味着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空间大大缩小,就业难问题就更加严峻。而就业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这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效应。

02“双减”实施后,课后课程辅导转移到家庭后可能会引发亲子关系紧张

教育培训市场强化了教育竞赛和教育焦虑,加重了学生负担、家庭负担,但教育竞争、教育焦虑、学生负担的根源并不在于教育培训市场。教育培训市场的形成和膨胀,是因为教育培训适应了社会需求,旺盛的培训需求为教育市场的形成和扩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教育培训市场萎缩,但社会需求不会因此而消失,因为优质教育资源总是稀缺的,教育竞争是必然的,尤其是在中等教育普职比50%等政策下,孩子和家长仍将背负着沉重的竞争压力。

至少,在教育条件没有根本改观的条件下,这种压力在短期内是不会减弱的。但当教育培训这条路被堵上,而学校教育又奉行“宽松化”,就意味着家庭将承担起更多的子女教育任务。届时,母慈子孝的家庭氛围将越来越稀罕,鸡飞狗跳可能会更常态化,换句话说,亲子关系很可能会越来越紧张,并由此引发更多的家庭矛盾。

03“双减”实施后,如何应对课外辅导需求,还能减少家长压力

虽然家长将承担起更多的子女辅导任务,但由于家长并非都具备子女辅导的能力,而且部分优势家庭对于子女教育的期望和要求更高,所以专业化、社会化的教育辅导仍有很大需求。

但在“双减”重压之下,传统的教育培训受到严格监管,这就会催生其他的培训辅导方式,如隐蔽而灵活的一对一式的、送教上门式的辅导服务等。而且,这种新的辅导将是高收费,一般家庭将难以承担这种个性化辅导支出的。如此,教育竞争将更加激烈,许多家庭的教育焦虑或许会更加深重,同时还将加大教育差距。

按照“双减”政策,教育培训在大幅减少学科培训同时,加大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这样,非学科类培训如艺术类培训的热度将大大提升,这将给许多家庭带来更大的支出压力。

而且事实表明,现实中以考级为导向以及服务于升学评价的艺术培训等所谓的素质教育培训,同样会给孩子造成不小压力,并进一步拉大教育差距。如何处理好上述问题,仍需要有一个系统的、深刻的设计和治理。

04“双减”实施后,放学后假期里孩子的看管问题怎么办?

双减政策就教育培训的时间做了严格限定,例如,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其实,教育培训机构不仅仅辅导学生学习,客观上还有看管孩子的作用。

所以,关于校外培训的时间限定,给家长带来了难题,就是在漫长的节假日里孩子谁来照顾、谁来监管。

尽管“双减”政策提出学校应积极做好课后学生服务,但这一政策设计或举措并不成熟,仍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保障课后服务质量,并确保学校和教师积极投入的同时,其休息权、发展权和日常生活等不受影响。

从课后服务实践来看,有的地方由于财政补贴难以到位,教师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学校并没有提供出有质量的课后服务。这无论是对学生来说还是对教师来说,都是不公平的。

05“双减”实施后,学校教学质量提升才是根本

提升学校教育质量,重建人们对学校教育的信心,是今后教育改革与治理的当务之急。

基于减负等需要,学校教育降低教学难度,缩减教学时间,减少作业量。但与此同时,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并没有相应地进行改革和创新,至少是缺乏质的提升。在此条件下,学校教育质量实际上不仅没有提升,反而有所下降。

相反,教育培训机构尤其是一些办学时间更久、办学体系更完整的教培机构,在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服务理念、专业化水平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即便同样是搞应试教育,校外教培的“提分”能力也更强。总之,在教育培训机构,学生和家长反而更有获得感。这也是部分家长更信赖校外辅导的一个主要原因。

如果学校教育质量仍旧没有根本性的改观,仍旧搞“宽松化”教育,仍旧不能克服传统事业单位的运行和管理模式,家长会对学校越来越失去信心,而教培市场的整治就会面临更大困难。

学校教育质量要提高,需要采取一系列举措,例如:真正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教学理念;废止“三点半”模式,延长学生在校时间;强化知识教学,重视课堂、教材和教师的地位,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教学改革重点;把综合课程理念落到实处,开发多样性、选择性、通识性课程;探索师生共同参与的新教学方法,严格实施学生综合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尤其是要打造一支专业化水平高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提高学校治理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等等。

06“双减”政策实施后,需要更加深度推进基础教育改革,调整评价方式

从根本上思考、设计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教育培训市场的扩张适应了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的要求,扩散到整个社会、各个阶层的教育焦虑,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应试教育,所以,基础教育改革最根本的方向是坚定不移地推动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同时,必须明确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改变将基础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准备阶段的角色定位,改变基础教育唯大学选拔人才的功能定位。

一个核心问题还在于,包括中高考在内的教育评价同教育之间究竟是何关系?是以“考”为导向改革教育,试图以新高考、新中考带动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吗?或许,这是一个逻辑上的错误。打破教育评价的指挥棒效应,弱化基础教育同高等教育的联系,保持基础教育的独立性,使其按基础教育阶段特殊的学生发展规律、教育教学目标,才是应有的逻辑。

不过,值得强调的是,教育内卷化、教育焦虑等问题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更加漫长的时间、更加系统的调整甚至重塑,才可能实现根本性改观。

观点源自:老张说教

欢迎大家交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