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多个城市放松了房地产的限购或限售政策,房地产行业的政策拐点之前就已经确认。整个房地产板块的市场表现大家都能看到新闻,十分强劲,产生了许多翻倍股。
至于房价会不会涨?“房住不炒”仍是国调,全国性大涨应该不会出现。自己要住的房子,该买还得买。最近随手一翻房地产个股,基本都是涨了不少的。对于房产,炒和投机就不要做了。
因此,大家也看到现在房地产新闻那是非常多的,释放出许多“救市”信号,房地产行业,牵一发而动全身。
比如深圳参考价即将上调。
比如杭州部分地区可半价买房,产权和政府共有。
房价未来涨不涨不知道,但背上房贷三十年,房奴真的挺艰难。
我们的利率是4.9%,对比别的城市的商业贷,相对较低。实际上,这利率还是蛮高的。贷款万,等额本息总还款.12万,总利息.12万;等额本金总还款.41万,总利息.41万。
瞅瞅,这普通老百姓要负债这么多,实在是生活不易。
年轻的时候,收入可能节节攀升,可是现在35岁职场危机已经来了,30岁也面临裁员了。这样的负债压力令人难以喘息,还要负债30年。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选择提前还贷,做了这些事,有如下好处:
1.商业贷款转组合贷款,减少利息30万+
在买房的时候我就计划商业贷款转组合贷款(彼时宝爸再就业未满半年,买房时还达不到家庭公积金贷款条件),刚刚的计算方式均为全部商业贷款,利率较高,而公积金贷款利率是3.25%。
深圳公积金贷款额度,个人最高50万,家庭最高90万。拿到房本的半年后,我们成功组合贷,30年的房贷年限减少30多万的利息,我们每月贷款额度减少了多元。家庭经济压力由此减轻了一些。
2.提前还款利益得失
我所贷款的银行是工商银行,购房3年内提前还款会有罚息产生,利息是所还额的3个月利息。我第一次商转组合贷,对于银行来说,属于提前部分还贷90万,然后在银行的商业贷款数额减少了90万。
最后利息罚了1.1万。相对于节省的30多万的利息还说,这很值得。公积金太香了!
这次提前还贷10来万,罚息是一千多元,节省的利息也有10来万。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都是实打实的好处。就问你,你去干什么,才能轻松减少40多万的利息出来?
然后我的每月房贷额再次减少了元左右,家庭经济压力再一步减轻。
3.理财思维再来计算一下
财经界的达人都在说房贷是我们能接触到几乎最优惠的贷款利率了。可是没有人来问过我们年轻人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并且你觉得它优惠就要我们去接受它吗?这是PUA。
况且再优惠也没有多优惠,某些国家的房贷利率只有2点几呢。再说了,我们年轻人并不想背上一座大山在身上30年。
再来看一下,我们房子商业贷款的利率是4.9%,有朋友所在城市商业贷款利率是5.25%,甚至有6%以上的。
翻看现在市面上正规的能有固定收益5%以上的理财产品,没有,没有,没有,重要的事情说3遍。所有的理财产品都是盈亏自负,没有固定收益。
如果不买股票基金,你想固定收益率达到5%以上,门都没有,窗也没有,别想了。而如果买股票基金的人,最近跌妈不认,亏损达20%的比比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提前还贷相当于买入同等利率收益的理财产品了。
与此同时,国债利率在年,3年期、5年期都只有3点几%。
比方说,我的房贷利率是4.9%,提前还贷十来万,就当这十来万买了4.9%固定收益理财产品30年,到期收益还有10来万(节省的利息)。就问你美不美?妥不妥?
4.通货膨胀了解一下
有许多财经达人都在劝我们不要提前还贷,说贷款利率是如何低了,提前还贷如何如何不划算。有时候这话挺对的,但并不适合我。
我刚买房一年,已还利息已经9万多了,平均每个月支付利息7千多8万。我的天,一年工资都不够给利息!
买房前几年,提前还款很划算,我麻溜地就把手上一部分钱提前还贷了。我还在想,早知道去年就提前还了,我还能多省小几千块~
那么通货膨胀呢?通货膨胀通俗来讲,就是钱越来越不值钱。现在我们看利息很高,每个月支付许多利息养房。但许多年以后,就会觉得这些钱不多了。
通货膨胀会让你觉得东西越来越贵,但工资随着年龄的增长却陷入停滞甚至倒退,面对房贷是很辛苦的。有钱提前还些房贷,那是很不错的。
放眼过去,比如在十年前,拉高杠杆多买房,那是好事。现在,杠杆越高,你活得越累,房价是维稳的,别想着投资房产了。
5.什么时候提前还贷比较不划算?
如果是你还贷的中后期,提前还贷的意义不大。因为你已经基本把利息还得七七八八了,后期还的是本金为多。这主要指的是等额本息的还款方式,等额本金的利息又相对要少一些。
当然,如果你就是手头有钱,也不想有负债,就是想还,那么就还。
如果你投资理财能力强,年化收益率超过你的房贷利率,那么手上的钱就用来合理配置,争取收益更大化。
30而立,上有老下有小,怕失业,怕养不起家,首当其冲的是尽量降低房贷,降低经济压力。
居有所安,乐有所居,房子是永恒的主题。
-End-
作者|未晞财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