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白癜风医院 http://www.t52mall.com/很多“老济南”发现,走在大街小巷,传进耳朵里的济南话越来越不“地道”了。他们惯常使用的“么”“老师儿”“郎咸”等被年轻人夹杂着用在普通话里,而随着时代发展出现的诸多新名词他们也不得不夹杂着用在济南话里。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座城市在变化,他们从年幼说到年老的济南话也在变化。方言主题公园“老济南”学说普通话说了近乎一辈子的济南话竟然成为自己与孙辈情感交流的阻碍,这是让78岁的王德玉始料未及的。今年春节,常年在外地生活的小孙子来到济南,王德玉想亲近却力不从心。他招呼着小朋友想聊几句,小朋友却大声说“爷爷我听不懂”,“爷爷你说的话好奇怪啊,为什么和我们说的话都不一样。”王德玉发现,就连听着济南话、说着济南话长大的儿子,因为这些年在外地工作,回到家里也习惯用普通话了。这种语言上的隔阂让王德玉感到一些落寞,他觉得自己有些跟不上时代了。即使一直生活在济南的小孩,能说一口地道济南话的也越来越少了,他们往往在学校说普通话,回到家里还说普通话。济南市长清区乐天小区是“老济南”的聚居地,在附近上小学的涵涵能听懂济南话,却一句也不会说。涵涵说,家里的爷爷奶奶虽然平时说济南话,但是与自己交流时会改成普通话。为了能与孙辈更好地沟通,很多“老济南”开始学习普通话。一下子改掉几十年的语言习惯并不容易,他们努力模仿普通话的腔调和发音,很多时候,一些熟得不能再熟的济南话还是从嘴巴里蹦了出来,比如“杠赛来”,或者将“谁”说成“shei”。这是“老济南”向孙辈的一次语言妥协,尽管困难重重,但他们表现出了最大的诚意。他们不仅在家里感受到学习普通话的迫切性,在外面同样如此。走在大街上,向这些老人问路的年轻人总是说着普通话,有些还带着南方口音。有时候,他们说的济南话对方根本听不懂,干脆直接带着溜达过去。“老济南”发现,他们生活了一辈子的这座城市正在变得越来越大,来到这里安家落户的外地年轻人越来越多,济南话固然是城市文化不能舍弃的一种语言味道,但是为了更好地与这座发展中的城市沟通,他们开始学会说普通话。方言主题公园济南话并非一成不变“老济南”努力学习普通话,而这座城市也正在努力挽留济南话。济南英雄山路附近便有一处方言主题公园,即以“老师儿”“杠赛来”等济南特色方言为基础设计的景观小品。这处公园的设计总监刘同亮说,附近的居民以“老济南”居多,公园设计之初便想做一些市井文化氛围浓厚的主题。“我们就想到老济南人的方言挺有意思,很多词很有特色,比如像‘拉呱’这些就挺有意思的,就想到这种方言主题。我们确定主题立意之后,团队就搜集各种关于方言的来历,包括一些内涵外延,当时做了相当一些工作,逐步筛选出来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方言放在里面。”刘同亮说。这些代表性的方言词汇里定然少不了“老师儿”。“我们查阅了所有的地方方言,说‘老师儿’真就是济南独一份,是标准的济南方言,中国各地方言都没有看到。我们也研究了方言的来历,像‘老师儿’的话,我们查阅了之后,觉得它好像代表了济南人谦虚、尊师重教的意思,来自于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见面尊称人家一声老师。”刘同亮介绍。他说,方言主题公园设计团队成员来自五湖四海,为了解济南方言下了一番功夫。实际上,“老师儿”会从“老济南”那里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新济南”则去掉了儿化音,更多地使用“老师”来表达同样的含义。这是济南话在时代和社会发展中的变化,语言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工具。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专家、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山东库建设工程核心专家组专家王红娟解释,语言本来就是动态的,不管方言还是普通话,都是一直在变的,这是语言的功能决定的。即使一些济南本地的年轻人说出来的济南话,也或多或少有了一些变化,比如“大润发”这三个字,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发言就不一样,后者可能受到普通话的影响,声母会发生变化,但不能因此就否定他们的济南话。方言主题公园方言也是一种乡愁在今天的城市化浪潮中,方言理所当然地发生了变化,就像它们在过去任何时代的任何变化一样。无论是哪种方言,从古至今都因为种种原因经历了诸多变化。比如我们早已经习以为常的“早饭”这个词,出现在我们的语言中也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情。王红娟在一次方言调研中,问当地人“早饭”在过去怎么说,对方说没有。因为大概二三十年前,当地人都是一天两顿饭,特别是夏天,一大早起床就趁凉快去田地里干活,等到上午十点左右回家吃饭休息,然后下午四五点钟再吃一顿饭,再趁着傍晚的凉快下地忙活。那时候,一个人的社会生活安排是围绕着这两顿饭进行的,所以也就没有“早饭”这个词,而我们现在是一天三顿饭,我们的很多时间标准都以这三顿饭为基础。新事物促成新词汇出现在方言中,所以没有绝对的“地道”。方言在变化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但是在当下这个不同于以往的时代,方言在一种“原汁原味”中同样展现了它们的生命力。短视频平台上,各种各样的方言视频深受欢迎,内容包括用当地方言表演的,或者对比各地方言差异的,甚至一个人不用特别做什么,只是在镜头前用方言倾诉自己一天的生活都会引来大量的网友围观。在王红娟看来,乡音乡愁,这是方言的共鸣力量。“方言和地方文化是一起的,不可分割的,”王红娟说,“有一句话叫‘方言也是一种乡愁,其实这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说,当你说方言的时候,它里面代表的东西是比较复杂的,有这种共同的声音带给你的共鸣,有大家用共同的词所理解的词义限定的共同范围和规则,有方言特点引起的文化感受,大家都觉得你说话是这个腔调,就觉得是好听的。’”很多人怀念方言背后的乡愁,为它的新变化感到遗憾。为了让后人知道过去某一个阶段的方言,知道我们的语言是如何从过去而来,一些方言在相应的语言工程中被妥善保管。这并不意味着一段方言历史就此封存,而是我们时代记忆的一种永久记录。在城市化浪潮中迁徙的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建立与故乡的关联,在电商网站上寻找故乡的美食是一种,回到祖籍之地寻根是一种,在方言中重温乡愁也是一种。在这种人口的流动中,作为工具的方言必然要有所变化,适应新的交流需求,而作为文化的方言必然会被珍藏,告知后来人根在何处。新时报记者:江丹实习生:谢婧雯孔付慧毕晨孙明杰摄影:实习生孔付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