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雷德福莱尔和乐至宝不同,耐克从一开始就将鞋子生产外包。这是一个关于机会成本的案例,或者可以理解为失去从未在美国存在过的工作机会。大多数在美国销售的耐克鞋并不在这里生产,然而生产商却雇用了数以万计的外国工人。
想象一下,即使将部分鞋子的生产留在美国本土,我们能获得的就业机会有多少?尽管耐克从不雇用美国人制造鞋子,但是该公司还是经历了一些在海外生产的制造商所共同面临的问题。耐克的问题包括原料原本可以是什么(这里指原本可以在美国提供的就业机会)以及其使用了什么(碰到的诸多问题主要源自在海外生产鞋子)。
始于日本的生产大多数分流到了亚洲其他国家,超过家不同的车间为耐克生产鞋子。有趣的是,大多数厂房并不归耐克所有。相反,公司选择将这些工厂作为代工厂,因此对这些厂的控制有限。再加上耐克的潜在动机是用 的价格造出 的商品,因此这为耐克带来了严重的公关问题。
如果耐克在美国生产鞋子,这些问题可能就不会发生了,这个问题 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越南浮出水面。耐克对该国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因为在年,该国5%的国民生产总值依赖耐克!事实上不属于耐克的5家工厂雇用了超过3.5万人。其中一家聘用了1万人的工厂被认为是5家工厂中环境最差的。
这家工厂把违反环境监管条例当成了家常便饭,这导致工人染上了与工作相关的疾病。工人的工作时长远超法定加班上限,工人的月薪(不是周薪或日薪)约为40美元,即使在越南,这些工资也不够用。除此之外,员工还要忍受大量来自管理层精神和语言上的侮辱,这些工厂给人“血汗工厂”的印象。
耐克对该国经济巨大的影响力或许让政府不情愿对上述情况采取行动。站在越南的角度,如果对耐克的劳工措施采取行动,那么会让这么多被聘用的公民冒着失去就业机会的风险。当然,面对任何抱怨,耐克的说辞都是其并不拥有这些工厂,只是从这些厂房购买产品。实际上,这些厂房的所有者另有其人。
到20世纪90年代末,人权组织拾起遭到质疑的劳工和环境条例,开始在公共关系问题上向耐克宣战。抗议和信息战在十多个国家蔓延,耐克被迫作出回应。年5月,耐克在环境和劳工条例上都作出了重大改变。用于清洁的有毒化学品、胶水和溶剂被换成了更加环保的液体替代物。
这在一年内显著降低了与工作相关的疾病发生率。耐克在政策上作出了一项重要调整,其同意在国外的厂房也遵守美国的工作场所法则。这让耐克符注意力放在了工作时长、童工,甚至是 工资这些问题上。工作场所同样变得透明,面对全球工人权利团体不断的抱怨,耐克的回应是引进了持续的问责制。
还有一项福利是为员工提供基础教育,因为很多年转女性缺乏从别的途径接受教育的机会。耐克在市场的巨大成功有力证明了其在销售量没有遭到实际损害的情况下,经受住了因违反人权而引起的舆论风暴。对耐克的怒火偶尔还会爆发,例如年曝出印尼一家工厂存在问题。
但是耐克的市场统治力依然在继续,财年,其年销售额超过了亿美元。事实上,耐克的竞争对手都没有在美国进行任何生产。因为第三世界国家和美国在现行条例和工资上存在差异,让这个行业回到美国生产在近期看起来不可能实现。这回避了问题的实质:鞋子能在美国生产吗?
引发争议的是,有大量美国失业者有能力去做鞋子。耐克将生产外包给美国本土制造商,它们能避免因海外生产而遇到的公关关系问题。我们没有仔细审视的是,无论何时,鞋子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都会产生巨大库存。根据多数门店鞋子的款式和尺码来看,库存的数字是惊人的。这么长的供应链会带来很大的花销,即使产品的售价相对便宜。
支持鞋子制造国产化的因素包括,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希望实现即时交付(过长的国际供应链增加了这方面的难度),并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及定制化服务(离岸生产带来的大量库存需求让这一要求变得具备挑战性)。或许以下因素将实现美国鞋子的本土化生产:巧妙地实现部分产品的自动化生产、个人消费者的在线设计能力以及难以置信的快速投递。
李维斯是牛仔裤品牌。多年前流行的蓝色牛仔裤多年后依然广受欢迎。很多人都认为这种衣服是由来自德国巴伐利亚的李维·斯特劳斯所发明,他最初在家族设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家纺织品分公司工作。20年后,即年,斯特劳斯与裁缝雅各布·戴维斯获得了一项专利,用牛仔布制造带有铆钉的工作裤。
这项发明将铜铆钉用于加强裤子上的主要张力点,例如衣服口袋角。戴维斯想到了这个主意,但缺乏资金来源。他加入了斯特劳斯家族(他的原料供应商)申请专利。一开始,牛仔裤还只被严格用于工作服。但在今天,这种衣服成为很多人眼中的时髦货,几乎出现在各个场合。
牛仔裤的流行最初很缓慢,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进入东部市场让人意外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将牛仔列为必需品,这提升了牛仔裤的名气。年,这家公司只拥有两家工厂,15名销售人员,在密西西比河以东几乎没有业务。在随后的30年,李维斯新增了近50家工厂和2.2万名销售人员,在35个国家拥有办事处。
发展主要发生在年一年,当时公司处于乔治·辛普金的领导下。在辛普金的监管下,这10年间李维斯的工厂从16家扩张到63家,全部设在美国。这种现象级扩张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司对大西部服饰公司进行了战略收购。辛普金以对员工付出热情关怀而著称,在很多工作领域,他会根据工人的表现来支付报酬,以犒赏工人们的辛勤劳动。
李维斯公司还有一个非常罕见之举一为了提升工人的舒适度在一些工厂安装了空调。站在公司员工的角度来看,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达到顶峰。牛仔服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年轻人中开始流行。这种流行也使市场竞争变得激烈,对手主要来自海外生产商。遗憾的是,年一年,李维斯关闭了58家位于美国的生产工厂。美国牛仔服制造业分崩离析的速度与崛起时一样迅速。
截至年,李维斯在美国只剩下2家工厂,在加拿大有3家。李维斯宣布,在接下来的6个月,其将关闭5家北美工厂,这将导致近个岗位消失。这家公司以结束在美国生产的方式庆祝了自己的周年庆典。公司只在美国保留了少量工作,但都在承包商手中。
2年,公司甚至关闭了位于总部旧金山的工厂,多人突然间被迫重新谋职。有人认为,这家公司这么做的原因,要么是将生产转移到低人力成本国家的速度太慢,在美国保留生产的时间要长于其他竞争对手,要么是在离岸生产时对竞争对手进行了绝地反击。当然,将生产外包到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不仅仅是李维斯,而是整个服装行业。在进口产品的竞争下,一5年,李维斯的销售业绩下滑了40%。
在离岸潮尾声关闭的一家工厂位于圣安东尼奥。一位失业者对失去工作后所遭受的毁灭性打击做了 的阐述。有一个例子,54岁的克拉拉·克劳莉丝是一位底边缝纫师,在公司工作了24年,曾是这家工厂的工会主席,她表示李维斯会提供再就业培训和其他福利。
她称很难再找到一份福利能比得上李维斯的工作:时薪18美元,每年4周的带薪假期,每周能获得24美元的家用医药和牙齿保健福利。“我们到哪里才能找到这样待遇的工作?”她问。另一个只有3年工龄的工人这样描述同事的反应:“人们震惊、愤怒,很多人哭了。”霍普·维拉努埃瓦说道。
有着26年工龄的45岁的玛利亚·赫尔南德兹表示:“我们有幸曾在那里工作,我们再也找不到那样的工作了。”以前关于离岸的主要理由是降低成本,这取决于显著降低的人力成本。直到2年,有些国家的时薪竟然还荒谬到不足0.25美元,工人的福利待遇很低或是没有任何福利,这些国家的劳动法松懈或没有强制执行,环境法也是没有权威性或根本不存在,企业进行离岸生产的理由很多。
现在其他因素正在改变,一些行业倾向于回岸生产。更接近销售市场、高效的生产过程、可靠的质量、很多第三世界国家上涨的成本、全球各地对环境问题愈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