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在焦灼对线,有人忙着吃瓜,我突然发现这些耳熟能详的初代顶流基本上都已经跨入而立之年,来到互联网人所谓的“失业分水岭”。
不过,某些人就算想转行再就业,也不必使用违法手段先下岗不是?
建议以后爱豆想要出道,先去考个编制,杜绝谎报年龄,保证三观不脱线,收入更合理,别看年轻人网上冲浪的时候可以一口气吃三个瓜,放下手机能焦虑得多吃3碗饭,很多大学生高考扎堆报志愿,毕业扎堆考公务员,这还是别人嘴里90后00后向往往自由与远方的混世魔王的样子吗?
面对考公热潮曾经十分不解,但现在已经临近30大关的我只想说:带我一个!
咱们现在就来聊一聊:考公怎么就变成了花花世界里的桃花岛呢?
按一般情况下,最大考公年龄35岁这个数字来算,目前还奋战在考公一线朋友们,年纪最大的也不过是85后。
那个年代,自从南海边上画了一个圈之后,公务员这种端铁饭碗的职业显然无法满足许多年轻人在体制内无法安放的梦想了,80年代和90年代分别都有一次声势浩大的创业潮,先是年到年兴起的草根创业热潮,这是一个“个体户”井喷式增长的时期,很多人靠倒腾货品赚差价成了万元户,比如华为的任正非直接倒出了商业帝国的第一桶金,而体制内的大佬比如中兴的侯为贵、海尔的张瑞敏、SOHO的潘石屿等等也开始转变思想迎着改革开放的东风。
90年代初,国企员工下海经商的浪潮更甚,92年南巡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更加激发了大家跳出体制投身市场经济的热情。
据人社部数据显示,年有12万公务员彻底辞职下海,多万公务员停薪留职端着铁饭碗去商海赶潮,80后、90后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咱们好像并没有什么“铁饭碗梦”。
相信三年前,很多年轻人听到家长让考个编制的言论还是嘴之以鼻,但好像一夜之间公务员的铁饭碗就真香了,其实这种印象多少受到了网络话语权的影响,看着好像是突然人人都喊着要上岸,其实从年开始国考报名人数已经连续12年在百万以上,年报名人数更是突破了万,考公一直都是求职大热门之一,也从侧面印证了:“卷”无处不在!
年最火的岗位竞争比能达到:1,个人跟你一起抢一个饭碗。当然随着近年来考公的持续高热,我们还需要考虑考公背后的经济推手,考研机构有一个叫作协议班的东西,有过考公经验的朋友应该都不陌生,意思就是先交一笔报名费,并与培训机构签署一份协议,如果没能成功上岸,机构会退还绝大部分的费用,这种方式点燃了许多跃跃欲试的年轻人心头的火种,给人一种“反正怎么样都不亏这把必须得冲”的感觉,真是把消费者心理摸得透透的。
某考公机构推行了这种协议班之后,新增用户出现了跨越式的增长,协议班占面授课程的比例从59.02%增长到73.75%,公司收入同比增加56%,协议班仅在年前三季度就为其教育项目贡献了超74亿的预收款,占当期营收的99.62%。
从给公务员附加热度的市场回到公务员职业本身,咱们能发现从公务员到个体户再到互联网大厂,热门行业总是能营造一片繁荣的景象,同时让人产生了很高的心理预期。一些人认为学了IT就能进BAT,学了法律就能进事务所,甚至还认为自己辞了职就能考上公务员,把公务员当作稳稳的退路。
但与热度相悖的是,社会的快速发展很有可能让当下热门的行业,几年后就变成过时的行业,比如大学时报考了一个热门专业,毕业后这个专业就已不吃香了,一个行业兴起到衰落周期比以前短太多了。
蓝海总有变成红海的一天。走入职场的大家也会发现,我们的职业生涯并未像预想的那样一直上升,见过很多飞起来的“猪”就是享受不到行业里的红利。
为什么父母会认为公务员是全世界最好的职业,也是因为在那个年代他们吃到了这个行业的红利,比如解决户口、分配住房、能享受更健全的福利待遇、更稳定的生活等等。
公务员这个职业确实挺特别,工资说不上低但也绝对不高,基础工资可能在当地中等偏上,工资波动很小,需要好几年才能有轻微地上升,长远地来看涨幅的上限真的不高,想跳槽基本上没啥可能,一是没有那个决心,毕竟好不容易才上岸;
二是辞职也并不容易,咱们离职都要至少提前一个月申请,更何况在体制内,况且现在很多一线岗位缺口还很大,来了就不会轻易放你走;
三是公务员需要很强的自我驱动能力,这跟上大学一样十分依靠自己的自制力和上进心,不然你摸鱼几年就会发现:就算再想离开体制,你也已经不太适合外头的就业市场了,而且很多公务员的工作并不轻松,尤其是基层一线的工作人员,加班就是领导的一句话,节假日也要值班,遇上什么天灾人祸更是要冲在最前线。
我认识的一个公务员小姑娘,天天下乡走访统计一天能走两三万步,还有开火车的兄弟两天跑一趟,一趟车就要跑一夜,当然你要是想躺平也不是不行,心中有海哪里都能摸鱼,在体制内摸鱼风险就更低了,用我公务员朋友的原话来说就是“能者多劳,能干的一直干,不能干的一直闲”。
重复的工作生活和交际圈也容易让人产生倦怠感,虽然咱们一直抱怨内卷想要躺平,但是面对这种需要极强自驱力才能进步的岗位还是会担心把自己的人生就这样“白白浪费”了,还有那些看似一成不变,实则复杂的职场人际关系,也是不少年轻人拒绝考公的理由。
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年轻人还觉得考公香呢?只能说全靠其他行业衬托!
跟体制外的许多行业相比,体制内的工作就是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的一个匀速选项,
体制内没有什么OKR、KPI,也少有什么升职加薪、裁员破产,基本上就是靠自觉,因为你只要不犯大错,就能安稳地于到退休,各项制度完善,给你双休让你与家人团聚,不会辞退怀孕生产的女性。
这种正常的待遇对于的年轻人们来说,已经算得上是福利了,我们以年轻的视角审视公务员这个职业,稳定是缺点,因为体制外的收入是按贡献进行市场定价,所以在35岁以前,体制外的报酬碾压体制内,但是当我们以中年的视角再去看,只会觉得心安,至少不太用担心中年裁员对吧!
没有说大家上年纪的意思,考公与否说到底就是看你想要什么,在企业里松口气很难,考公上岸很难,上岸拿高薪也很难。
我个人的建议是:大学毕业还是出来接受几年社会的毒打,哪怕是考研都别先去考公,毕业三年再考研,你会发现自己没有精力也没钱,学习成本极高,但是毕业五年考公的还是大有人在,因为考公其实是一次求职,你是在跳槽,并且这五年的社会经历能让你更清楚自己要选择什么职业,你立于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进而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真真正正去感受人民的需要,而不是像《北辙南辕》那种烂剧一样,在脱离现实的幻想中建造空中楼阁。
如果世上还剩下一种务实的职业,那就应该是这些在编的工作人员,公务员是人民公仆,工资来源于人民,工作任务就是走到群众中去为人民办实事。
有人说考公是一座围城,但是不管谁出来进去,我看到的是大家都在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还有人说年轻的公务员在浪费大好青春,其实更多体制内的年轻人正在深入基层,撸起袖子加油干。
体制内外的人都在寻找一个意义,体制内的人想知道如何实现抱负过得更好,体制外的人想知道如何实现梦想,实现时间自由,我们都有各自的迷茫,但是如果你想要啥也不干想躺着数钱,那你只适合在自己家的墙上划拆,而不是找个工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