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脱贫攻坚靠人才带动,乡村振兴也要靠人才引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交汇和过渡时期急需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人才保障机制。临沧市牢牢把握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交汇期,注重统筹协调,强化工作衔接,在举全市之力全面巩固贫困县退出成果的同时,积极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构建以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带动脱贫攻坚的良性互动格局,使扶贫人才培养与人才振兴有效衔接。
一、临沧市推进扶贫人才培养与人才振兴有效衔接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建立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的人才衔接机制。各方力量坚持把农村作为共同的作战平台,在落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中形成了三级书记共同抓、两个机构共同管、两支队伍共同做、五股力量共同推的“四个共同”的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的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人才有效衔接机制。
(二)实施多渠道、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方式。一是抓培训到边到底。对全市各级参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干部职工进行专项培训,由上到下,层层动员,切实做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懂政策、干部熟业务、群众知建设。二是抓学历提升。以“直通车”人才培养的方式,全面实施“村干部学历提升计划”,使村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推动村干部的学历水平、能力素质“双结合”和“双提升”。三是抓最基层人才培养。依托各职能部门,广泛开展自然村理事长、村党组织书记、普通党员、党员致富带头人、农村电商人才、乡土技能人才的培训。四是依托社会培训机构精准培养技能人才。依托社会培训机构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扶贫工作,培训企业主动参与到“万企帮万村”,农村劳动力转移“百日行动”和“促进转移就业,助力脱贫增收”等脱贫攻坚活动中,走出了一条由单一的劳务输出向职业培训、劳务派遣、劳务外包集一体的劳务经济转变新路子,使劳务经济逐步成为农民群众“拔穷根、摘穷帽”助力脱贫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好路子。
(三)创新农村选人、用人机制。为全面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和村干部队伍建设,临沧市进一步健全了村两委人才吸纳使用机制,不拘一格选人用人,把农村优秀的人、能干的人吸纳进来,使用起来,管理起来,人尽其才、发挥作用,最大限度地集聚组织力量,充实基层组织治理力量,有效解决了“让能做事的人做更多的事、让不会做事的人跟着做事”这个关键问题。充分发挥“能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通过放大这些人才的作用,为当地发展做了更多的事,探索出了一条引导各类人才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新途径和工作新机制。临沧市云县以人才振兴、组织振兴为切入点,将大朝山西镇设立乡村振兴副支书、村主任助理的试点经验在全县推广,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村(社区)基层组织和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试行)》,在全县个村(社区)选拔了一批乡土“能人”,通过村(社区)推荐、乡(镇)党委考察任命、县委组织部备案的程序,进入村两委班子担任副支书或主任助理,着力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村(社区)干部队伍。
(四)完善人才政策留人心。制定出台了《临沧市进一步关心援临干部工作实施办法》《临沧市技能强市行动计划(年—年)》《关于进一步改善村干部待遇的意见(试行)》等系列政策,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提高基层干部待遇水平。
临沧市在扶贫人才培养与人才振兴有效衔接上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推进扶贫人才培养与人才振兴有效衔接上还存在人才流失仍然严重、回引人才困难、实用类人才总量偏少、缺乏产业振兴高端人才、群众自我振兴意识弱、干部引领发展能力还不够强等困难和问题。
二、临沧市推进扶贫人才培养与人才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
(一)提素质,激活群众内生动力。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更难破。当“等、靠、要”成了路径依赖,当“没盼头”成了生活常态,当贫困群众成了局外人、旁观者,再多的资金、再好的政策也会大打折扣。即便靠资源堆积暂时脱贫,也只能管一时,不能管长久。“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才是生命。”外界的帮扶是重要的推力,而贫困群众的精气神,才是起着决定作用的内生动力,更是乡村振兴首要力量。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力开展职业农民培训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夯实乡村振兴的内在力量。整合人社、农业、林业、科技、职业学校等部门资源和人力,通过开设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选派科技特派员到农村开展科技服务等方式,全面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技能培训等培训,切实提高群众综合素质和科技水平,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二)汇英才,为乡村振兴赋能。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剩下老人、妇女、儿童成为乡村主力军,乡村振兴也就失去了振兴乡村的“精英人物”,失去了传承者和创造者。在这样的背景下,完全依靠乡村的内生力量实现乡村振兴,显然是很难的,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来激发和激活、陪伴和培育乡村内生力量。因此,临沧要想办法留住本地区人才并且要花大力气将人才吸引到临沧这片热土上,通过“留”与“引”同向发力,让有志于“三农”发展的英才汇聚临沧。一要打好亲情、乡情、友情“三张牌”,引导和鼓励在外就业的大学生、外出务工人员、成功的本土企业家、退伍军人、退休干部等回乡发展产业,着力提升现有“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等实用型人才队伍的科技素质,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建功立业。二要整合现有资源,合理安排报酬,大力引进各方面人才,积极开辟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的绿色通道,建立适应农村各类产业发展的专家人才库,鼓励专家特别是涉农专家下基层,面对面地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三要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支持农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乡风文明建设、农村弱势群体关爱等。四要把政府购买服务延伸到农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招募本地青年大学生到农村服务,既可以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问题,还可以让大学生在乡村大舞台增长才干。五要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技术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
(三)育新人,锻造乡村振兴“沧江铁军”。乡村振兴终究要依靠人、为了人,以人为核心才是乡村振兴的本质。一是抓实“三个培养一批”,着力培养一批致富带头人和能工巧匠,培养一批传递社会正能量、构建和谐社会的骨干,培养一批推动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同时,要大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在资金和政策上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给予倾斜。二是构建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的农学科专业新结构和产学研一体化育人新体系。有效整合政府、高校特别是本地涉农学校或专业(如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院、临沧农业学校、临沧技工学校等)、科研院所(如临沧市林科院的核桃研究所、坚果研究所等)、推广机构(如农业农村局的各个站所等)以及各县区职业教育学校,按需培养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依托农校、职业院校,围绕临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产业链需要,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人才;依托科研院所、推广机构,鼓励农技人员发挥技术服务优势,有效开展长期技术培训与跟踪服务。
(四)强组织,筑牢乡村振兴政治依靠。基层党组织,与农民密切接触,了解农村状况,深知农民想法,在乡村振兴之路上有着绝对的“领路”优势,是乡村振兴的政治依靠。一要做好党的政策“代言人”。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政策的最终落实核心,能不能根据乡情民意恰到好处地落实政策,是稳之关键,更是人民群众的“定心丸”。所以,要客观认识乡情,正确解读民意,恰当落实政策,做好党的政策的“代言人”。二要深入农村,融入农村,做农村土地上的“扎根者”。党和群众是鱼水关系,在乡村振兴之路上应和群众相知相融。融入农村,就要求党员干部放下架子,迈开步子,到农民中去一起大干特干,在农民中间生根开花,稳妥扎根。三要带领农村,做乡村振兴“领航人”。“领导班子强,屋脊一根梁”,在乡村振兴中,基层党组织应做好领头雁,带领广大农民找准产业振兴方向,寻求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子。(作者系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临沧市委党校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