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毕业季,几家欢喜几家愁。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资料显示,届大学毕业生数量正式突破万大关。
这批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学子,在四年的象牙塔时光里,幻想过无数美好的社会生活,正准备以昂首挺胸的姿态接受新的挑战。
但摆在他们眼前的却并不是那些美好场景,相反,对于许多学子来说,找到心仪的第一份工作都成为了困难之事。
无数二本学生拿着崭新的学位证,但却无法叩开心仪公司的大门,摆在他们眼前的道路充满迷雾与荆棘。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十几年的学习,却好像并没有改变这些普通学子的人生。
在众多家长无奈的叹息中,甚至有不少家长说出“书都白读了”这样的感慨之言。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二本学子就业难的问题?对于二本学生来说,应当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道路呢?
被遗忘的大多数
根据教育部披露的数据来看,年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已经超过50%,也就是说,大学生群体早已经不是所谓的人中龙凤。
社会中议论纷纷的声音,往往将大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拿来讨论,但却很少有人愿意将这个庞大的群体细分。
除去极少数优秀高校毕业生外,其实大部分的学子都在高考后,进入了二本、三本院校,他们才是能代表大学生群体的大多数。
但社会似乎并没有将这些学生看作重点对象,无论是教育还是就业,他们都无奈地陷入“沉默”的境地。
年毕业的万大学生,看似他们在同样的起点出发,但其实学校地位的不同,早已将学生划分为了“三六九等”。
一本、二本、三本、、、双一流,这一个个前缀将学校定位在了不同的层级,与此同时,学生也被社会贴上了不同的标签。
翻开企业的招生简章,优秀的企业往往在招聘中赫然罗列一项“优先、毕业生”,名为优先选择,实则是潜在门槛。
当二本学子将自己精心制作的简历投递之后,往往得不到任何回复,石沉大海的结果不只是一个人的经历。
不仅如此,那些知名企业的人力部门甚至不会前往二本学校招生,招阶段就阻断了二本学生进入的机会。
每年秋招、春招之际,、学校中的学生在为自己的未来谋划,但二本学校的学子却只能被动接受社会的挑选。
诚然,优秀的企业在优秀的校园中选择员工,这在逻辑上并没有什么错误。
许多企业也会天然地认为,优秀学校毕业的学生理应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因为他们的能力要优于二本学生。
但二本院校毕业学生的能力,真的就与优秀高校毕业生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么?一次高考的分数,真的就能够断定学生此后的人生么?
讨论这个话题,就必须要从高考这场关乎学生未来的考试提起。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它真的公平且合理么?
首先,我们要肯定高考的确是目前最公平的人才培养方式,对比西方国家所谓的素质教育,它拥有更为严格、统一的分数标准。
贫苦学子能够凭借自身努力考到高等学府,不用面对任何学费、赞助费等等西方国家高校中常见的经济门槛。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正是因为这样严格的分数指标,让许多学子不得不跟随高考的指挥棒,成为死板的“做题家”。
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统一的分数指标下,必然会让一些综合素质优秀,但成绩一般的学子失去教育机会。
这些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这场残酷的考试中被忽视,进而在四年后的就业中,再度被企业忽视。
除此之外,现行高考制度本身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地域间的分数差别已经成了老生常谈的问题。
众所周知,北京、天津等教育资源发达的省份,其当地考生拥有更多的院校选择机会。
因此,教育资源发达省份的考生,没有外地考生那么大的竞争压力,、学校的录取率也远高于其他省份。
而山东、安徽、河南等高考大省中的学子,则需要经过无比残酷的“内卷”才能堪堪考入二本。
所以,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高考难度之下,进入优秀学府的学生未必就更加优秀,而二本的学生也未必就能力不足。
在汹涌的二本学生就业大潮中,企业只看到了他们头顶的学校名称,却忽视了他们身上真正的特质。
同样是寒窗苦读的学子,二本学校的孩子同样应当拥有选择的机会,也不应该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应当让二本学子享受和优秀高校毕业生一样的择业平台,而不是在第一步就将他们拒之门外。
自身能力不足
不公平始终是社会发展的常态,正是因为存在问题,才需要我们不断改变与努力。
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客观因素,让二本学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但除了外界的问题,二本学生自身同样有着许多不足之处。
在追逐效益的企业眼中,学生归根到底还是劳动力资源,尽管、毕业学生的工资待遇要求更高,但他们依然愿意选择这些毕业生。
这就说明除去个别优秀学生外,二本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的确与优秀高校毕业生存在差距。
二本学子在呼吁社会更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279.html